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基本信息
书名: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定价:28.00元
作者:魏德仙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8460505
字数: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为高等学校“十一五”精品规划教材。《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共分10章,以日本三菱公司的FX系列PLC为例,介绍了PLC的产生及定义、特点、组成与工作原理、基本性能指标和内部编程组件;着重介绍了PLC的指令系统、编程应用、PLC步进顺控指令系统;阐述了特殊功能模块、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后也比较详细介绍PLC与PC通信的编程及PLC应用实例等主要内容。附录中对编程软件的操作及N:N网络有关的标志和数据寄存器进行了说明。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为普通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章 概述
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及定义
第二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
第三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及技术性能指标
第四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
习题及思考题
第二章 可编程控制器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组成
第二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习题及思考题
第三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性能指标和内部编程元件
节 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简介
第二节 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的编程软元件
习题及思考题
第四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指令系统
节 基本指令系统概述
第二节 基本指令系统
第三节 梯形图编程规则
第四节 常用基本电路和实例
习题及思考题
第五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步进顺控指令系统
节 状态转移图
第二节 步进顺控指令及其编程
第三节 选择性分支与汇合及其编程
第四节 并行性分支与汇合及其编程
第五节 步进指令的应用
习题及思考题
第六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指令系统
节 功能指令的概述
第二节 程序流控制功能指令
第三节 传送和比较指令
第四节 四则运算和逻辑运算指令
第五节 循环移位和移位指令
第六节 数据处理指令
第七节 高速处理指令
第八节 方便指令。
第九节 外部I/O设备指令
第十节 外部设备指令
第十一节 其余功能指令简介
第十二节 应用举例
习题及思考题
第七章 可编程控制器特殊功能模块的编程及应用技术
节 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
第二节 定位控制单元模块
第三节 其他特殊功能模块
习题及思考题
第八章 可编程控制器外围接口电路技术
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输入接口电路技术
第二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输出接口电路技术
第三节 可编程控制器电源及输入/输出口的性能参数
第四节 输入/输出口的利用及扩展
第五节 可编程控制器输入/输出端口连接示例
习题及思考题
第九章 可编程控制器通信及网络技术
节 概述
第二节 计算机通信基础知识
第三节 Fx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网络通信
第四节 可编程控制器与PC通信的编程介绍
习题及思考题
第十章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及应用
节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第二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举例
习题及思考题
附录一 三菱FX系列PLC指令
附录二 并行链接有关的标志和数据寄存器
附录三 N:N网络有关的标志和数据寄存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章 概述 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及定义 一、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 在可编程控制器(以下简称PLC)问世之前,工业控制领域中的顺序控制大都采用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是采用固定接线的硬件设计来实现特定的控制要求。继电器控制系统存在体积大、耗电多、可靠性差、寿命短、运行速度慢,尤其对生产工艺多变的系统适应性差等缺点。如果生产任务和工艺发生变化,必须重新设计,并改变硬件结构,造成时间和资金的浪费。此外,继电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周期长,维护困难,没有运算、处理和通信等功能,不能实现复杂的控制要求。显然,继电器控制系统已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公司)为在每次汽车型号翻新或改变工艺流程时,能不改动原有控制柜内的继电器接线,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出研制一种新型的逻辑控制装置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的设想,并为此提出了以下10项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指标: (1)编程简便,可现场修改程序。 (2)维修方便,采用插件式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5)数据可直接送人计算机。 (6)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相竞争。
文摘
章 概述
节 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及定义
一、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
在可编程控制器(以下简称PLC)问世之前,工业控制领域中的顺序控制大都采用继电器逻辑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是采用固定接线的硬件设计来实现特定的控制要求。继电器控制系统存在体积大、耗电多、可靠性差、寿命短、运行速度慢,尤其对生产工艺多变的系统适应性差等缺点。如果生产任务和工艺发生变化,必须重新设计,并改变硬件结构,造成时间和资金的浪费。此外,继电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周期长,维护困难,没有运算、处理和通信等功能,不能实现复杂的控制要求。显然,继电器控制系统已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公司)为在每次汽车型号翻新或改变工艺流程时,能不改动原有控制柜内的继电器接线,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出研制一种新型的逻辑控制装置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的设想,并为此提出了以下10项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指标:
(1)编程简便,可现场修改程序。
(2)维修方便,采用插件式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5)数据可直接送人计算机。
(6)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相竞争。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