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信息化探索实践年》[32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信息化探索实践年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 出版时间:2018-05
  • 热度:12182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作者30多年来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成果,分为六篇。信息理论篇介绍信息系统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基于稳定信息结构的数据规划方法、病态信息理论、信息关系论、统一信息模型和信息闭环结构。保障模型篇介绍8个经典模型及其建模过程。建设实例篇选取部分推广应用软件的非保密部分。统一方法篇针对研发中出现的一些比较普遍、主体重复的问题,给出了统一解决方法。管理工具篇介绍作者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且十分有效的管理工具。课程教学篇介绍部分小、全、精、深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案例。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篇 信息理论篇
第1章 信息系统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 3
第2章 基于稳定信息结构的数据规划方法 7
2.1 两类方法及其关系分析 8
2.2 步骤体系 10
2.2.1 获取初始数据集 10
2.2.2 建立核心数据集 11
2.2.3 完善目标数据集 13
2.2.4 完成信息模型 13
2.3 原则体系 13
2.4 原则与步骤的对应 15
第3章 病态信息理论 17
3.1 病态信息概念的形成和研究过程 17
3.2 病态信息概念定义 19
3.3 病态信息的本质与规律 19
3.4 病态信息控制方法与工具 21
3.5 后续研究与应用 23
第4章 信息关系论与病态信息检测原则 25
4.1 信息关系论的形成 25
4.2 信息关系类型 26
4.3 数据分析模板 29
4.4 病态信息检测原则 30
4.4.1 无损检测原则 31
4.4.2 有限检测原则 31
4.4.3 极大检测原则 32
4.4.4 渐进检测原则 33
第5章 统一信息模型 35
5.1 引言 35
5.2 概念基础 36
5.3 模型的数学描述 37
5.4 六个集合 38
5.5 四种变换 40
5.6 三种映射 41
5.7 两个循环 41
5.8 信息及其与统一信息模型的关系分析 42
5.8.1 信息概念的引出 42
5.8.2 主要的信息定义类别 43
5.8.3 信息层次概念体系 45
5.8.4 几种信息运动模型在UIM中的位置 45
第6章 信息闭环结构 48
6.1 信息闭环的意义 48
6.2 电气路匹配案例中的闭环结构 50
6.3 弹药调拨案例中的闭环结构 50
6.4 信息闭环结构概念的定义 52
6.5 信息闭环结构的应用 52
参考文献 54
第二篇 保障模型篇
第7章 多序列叠加生成值的合理性判定模型 59
7.1 问题的引出 59
7.2 问题的抽象 60
7.3 问题的求解 61
7.3.1 固定序列数量时的求解 61
7.3.2 不定序列数量的求解 62
7.3.3 求解过程的补充 63
第8章 形式性评估指标调整模型 65
8.1 相关性分析 66
8.2 指标对的调整模型 68
8.2.1 模型的基础概念 69
8.2.2 单向制约调整模型 70
8.2.3 双向制约调整模型 70
8.2.4 指标对的调整模型小结 71
8.3 关系集的调整模型 71
8.3.1 基本问题描述 72
8.3.2 冲突协调方法 74
8.3.3 振荡抑制方法 75
8.3.4 关系集的调整模型小结 77
8.4 调整模型实际应用 78
第9章 弹药消耗模式模型 80
9.1 弹药消耗模式概念的建立 80
9.2 基本数据的获取 82
9.2.1 统计法 83
9.2.2 经验数据法 83
9.3 仿真算法 84
9.3.1 消耗模式的存储 84
9.3.2 作战模拟中弹药消耗量的确定 85
9.4 简单评价 89
第10章 胡子定律与弹药失供概率 90
10.1 失供概率的基本概念体系及定义 91
10.2 失供概率的仿真算法 92
10.3 仿真结果及失供概率函数 93
第11章 弹药补充决策模型 95
11.1 进攻战斗的弹药储备补充数决策方法 95
11.2 防御战斗补充决策模型 96
11.3 补充方案决策评价模型 99
11.4 基于消耗模式的其他决策应用 100
11.5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02
第12章 逻辑弹药基数 104
12.1 引言 104
12.2 问题讨论 105
12.3 计算案例及分析 107
12.4 算例 108
第13章 目标比较函数与帕累托解 110
13.1 引言 111
13.2 模型概要 111
13.3 算法 112
13.3.1 变量设定 112
13.3.2 函数 114
13.3.3 算法 115
13.4 计算结果 116
13.5 结果简要分析 117
第14章 基于失供概率的弹药储备构成分析 118
14.1 问题的提出 118
14.2 研究的基础和思路 119
14.3 实现过程 119
14.3.1 基础数据的获取 119
14.3.2 拟合仿真数据 120
14.3.3 失供概率曲线分析 121
14.4 结论 122
第三篇 建设实例篇
第15章 弹药调拨业务调查实例 125
15.1 弹药调拨业务流程图 125
15.2 数据源/终点说明 126
15.3 文档说明 127
15.4 数据存储说明 129
15.5 处理说明 130
15.6 其他相关说明 131
15.6.1 物流分类 131
15.6.2 开调拨单算法设计 132
15.6.3 字典 135
15.6.4 术语 136
第16章 年度弹药统计调查实例 138
16.1 弹药年终报表业务流程图 138
16.2 数据源/终点 138
16.3 数据流 140
16.4 处理 142
16.5 数据存储 145
16.6 表格清样 145
第17章 野战兵站软件系统分析过程 147
17.1 数据流标识规范 147
17.2 顶层系统流程分析 148
17.3 分项业务系统流程分析 150
17.4 流程图生成 154
第18章 “两成两力”综合评估软件 158
18.1 评估工作的基本过程 158
18.2 软件系统结构 159
18.3 软件系统流程 159
18.4 主要模型介绍 162
18.4.1 成绩评定模型 162
18.4.2 ABC分类模型 163
18.4.3 散布分析模型 166
18.4.4 对比分析模型 167
18.5 系统主要特点 167
第19章 试题库软件 170
19.1 功能与结构 170
19.2 试题管理 171
19.2.1 试题主要属性设计 171
19.2.2 试题质量控制 172
19.2.3 试题生成过程 176
19.2.4 四级审核控制 176
19.2.5 试题统计 177
19.2.6 质量控制小结 177
19.3 试卷生成与管理 178
第四篇 统一方法篇
第20章 统一管理评估模型 185
20.1 基本概念 185
20.2 模型结构 186
20.3 简单计算 188
20.4 联合计算 189
20.4.1 基本型开关联合计算方式 189
20.4.2 基本型选择联合计算方式 190
20.4.3 台阶型联合计算方式 192
20.4.4 函数型联合计算方式 194
20.5 跳层计算 194
20.6 指标计算 195
20.7 结论生成案例 197
第21章 字典融合设计 199
21.1 问题的提出 199
21.2 集合标识方案 200
21.3 种字典方案 201
21.4 两种方案比较 201
21.5 应用标识方案 202
第22章 统一接口 204
22.1 思路与方法 204
22.1.1 基本问题 204
22.1.2 方法遴选 205
22.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207
22.1.4 统一接口的设计思想 209
22.2 关键技术 210
22.2.1 数据标识研究 210
22.2.2 时间概念辨析 213
22.2.3 六段时标的设计 220
22.2.4 五种数据传输时间模式的建立 225
22.2.5 六段时标的应用 226
22.2.6 统一接口数据时间的稳定性 227
22.3 统一接口方案 227
22.3.1 统一接口的功能 227
22.3.2 统一接口的组成 228
22.3.3 统一接口的结构 229
22.3.4 统一接口的运行 229
第23章 需求全集构造方法 235
23.1 需求分析过程概要 235
23.2 组织指挥流程逻辑设计 239
23.2.1 工作任务概述 239
23.2.2 资料全集确定 239
23.2.3 要点摘录分析 239
23.2.4 资料分析归纳 240
23.2.5 资料对比分析 241
23.2.6 设计形成结论 242
23.3 分组工作内容设计 242
第24章 聚类分析方法应用 245
24.1 典型装备集的选取 245
24.2 同值聚类法 246
24.3 同参聚类法 247
24.4 虚参聚类法 249
24.5 虚径聚类法 250
24.6 标记聚类法 251
24.7 算法的补充 253
24.8 综合算法 254
参考文献 259
第五篇 管理工具篇
第25章 系统开发日志 263
25.1 研究日志的概念 264
25.2 专题日志及其运行 266
25.3 专题日志案例 267
25.3.1 短小专题日志案例——空域冲突案例 267
25.3.2 关键段落修改日志案例——时域冲突案例 268
25.3.3 基于日志的段落案例——混合冲突案例 270
第26章 系统设计规范 271
26.1 任务概要 271
26.2 审核要求 272
26.3 研讨日志 273
26.4 内容概述 275
26.5 人机界面 278
26.6 数据结构 281
26.7 操作流程 284
26.8 算法设计 285
26.9 异常处理 286
26.10 过程备份 286
第27章 界面关系图 287
27.1 概述 287
27.2 界面关系图的用法 288
27.2.1 符号 288
27.2.2 表示方法 289
27.2.3 应用案例 292
27.3 界面表达规范 292
第28章 系统流程图及其补充 297
28.1 系统流程图常用符号 297
28.1.1 流程图的基本符号 297
28.1.2 其他常用符号 298
28.2 基本数据关系及其表示 299
28.3 常见问题的表达 299
第29章 问题报告和变更管理 305
29.1 概念 305
29.2 问题报告的管理规范 306
29.2.1 管理问题 306
29.2.2 变更要求的验证 307
29.2.3 变更要求的过程 308
29.3 问题报告的处理流程 310
29.4 《问题报告处理卷宗》撰写要求 311
29.5 合并处理与拆分处理 313
参考文献 315
第六篇 课程教学篇
第30章 战时运输道路决策支持系统软件需求说明样例 319
30.1 基本案例 319
30.1.1 概述 319
30.1.2 现行业务系统描述及简单评价 320
30.1.3 需求分析 321
30.1.4 数据流程图 323
30.1.5 数据词典 324
30.1.6 系统运行环境 330
30.2 损失率计算过程设计作业 331
30.3 深度优先算法推演过程作业 332
30.4 程序流程图与盒图转换作业 336
第31章 权值误差的调整分配需求作业 340
31.1 作业想定与要求 340
31.2 权值调整误差分配模型(作业提示一) 342
31.3 权值调整误差分配模型(作业提示二) 343
31.4 权值调整误差分配模型(作业参考答案) 344
31.4.1 数据流程图 344
31.4.2 数据字典 345
第32章 车炮匹配统计方案的改进 350
32.1 基本想定(问题发现) 350
32.2 补充想定一(原因分析) 351
32.3 补充想定二(两种方案分析比较) 352
32.4 参考方案一(通报方案) 352
32.5 参考方案二(培训方案) 353
32.6 参考方案三(更名方案) 353
32.7 参考方案四(配查方案) 354
32.8 参考方案五(单检方案) 355
32.9 参考方案六(看图登记方案) 357
32.10 案例要点小结 359
32.10.1 内容及思路图 359
32.10.2 登记与统计报表设计工作原则 359
第33章 弹药回收流程的再设计 363
33.1 问题发现及确认(第*次给学生的材料) 363
33.2 相关规章(第二次给学生的材料) 363
33.3 原因分析(第三次给学生的材料) 364
33.3.1 一般情况及处理 364
33.3.2 正规的回交弹药处理方法 366
33.4 实际流程分析(第四次给学生的材料) 367
33.4.1 部队常用方法一 367
33.4.2 部队常用方法二 368
33.5 改进方案(参考答案) 368
33.5.1 增加字典条目方案 368
33.5.2 增加交回栏目方案 369
33.6 案例拓展及分析 371
第34章 库存业务系统流程图案例 372
34.1 某物资供应中心情况概要与开发动因 372
34.2 主要业务部门和主要业务情况 372
34.3 主要业务分析 373
34.3.1 供应办公室业务 374
34.3.2 实体生命周期图 376
34.3.3 常用调查表 376
34.3.4 顶层系统流程图与子系统边界 377
34.3.5 手工处理与计算机处理的差别 379
34.4 现行系统流程图 380
第35章 信息系统研发过程 382
35.1 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382
35.2 六方生命周期图 383
35.3 四方生命周期图 388
第36章 流程设计与表达的多样性 390
36.1 案例及自然语言描述 390
36.2 程序流程图 391
36.3 盒图(N-S图) 392
36.4 Warnier方法和Warnier图 393
36.5 Jackson方法与Jackson图 394
36.6 过程设计语言 395
36.7 小结 396
第37章 其他教学素材 398
37.1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管理任务分工案例 399
37.2 生命周期法内容概要 400
37.3 结构化的方法及其应用 401
致谢 404

在线试读

第*篇 信息理论篇
  早期的建设理论与方法是面向小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可以归纳为技术和管理两大学派。一是强调技术水平的提升。由于当时的软硬件技术能力的限制,人们把失败归咎于技术能力不足,随着软硬件技术和专用工具的日益成熟,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依然低下。二是强调管理,在技术问题解决后管理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与技术学派一样,经历了辉煌以后,成功率显著提高了,但仍然不理想。
  在信息化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后,早期的理论与方法更是力不从心。因此,指导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应运而生,本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针对单纯技术观、信息质量,以及采用西方引进的数据规划方法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现状引起的信息系统“大规模早期失效”的三大诱因,分别提出了信息系统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基于稳定信息结构的数据规划方法,以及病态信息理论。在病态信息防治实践中又提炼出信息关系论和信息闭环结构。这些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验证。
  第1章 信息系统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
  研究背景
  “七五”期间,军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率先进入了高潮。至“七五”结束时,年均投入千万元以上,已经拥有1200多台计算机,2000多人的操作队伍,200多个信息系统软件,以及一大批覆盖了从总体规划至具体机房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了使其有效地运转,举办了120多期培训班,开展了多次全军性的信息系统软件评比活动。
  在取得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得到了诸多的教训。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硬件问题,有的是软件问题,这些属于技术类的问题很快都被解决了,但还有很大一部分长期处于“扯皮”状态,结果导致“所有的人员工作都很‘圆满且无责’,但总体却运转不起来!”其后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不断分析与总结,发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系统的不完善及其执行偏差。而制度体系的问题又是由于宏观决策、建设方法与制度系统设计等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在这样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开发的环境中,大量地暴露了人员、组织机构及其与制度系统的关系问题。在吸取了以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百科全书》为核心的相关理论精华,经过对现实问题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作者提出了信息系统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从理论上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为后续的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信息系统组成方面,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百科全书》[1]中“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库、过程和有关人员”的提法是40年前的主流,本书将其归纳为“软件、硬件、人员”的三要素构成说,见图1-1第1列。但在信息系统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理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要。作者在1991年出版的《军械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基础》[2]一书中提出了“硬件设备、软件、工作规程、工作人员”组成观,见图1-1第2列,当时硬件价格昂贵,只有买得起硬件,才能编程序,而程序决定了操作方法(规程),*后使用人员掌握了操作方法,软件才有可能产生效果并取得效益。随着软件数量的快速累积,制度系统与人员职责的矛盾逐渐体现,1996~2002年在《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3]管理信息系统条目的撰写中将工作规程的内涵扩大为制度系统,将工作人员扩展为人员及其组织机构,并将这两个要素的地位大幅度地提升,提出了“制度系统、人员及其组织机构、软件、硬件”的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并强调上层要素对下层要素的决定性作用,见图1-1第3列。2004年在作者的博士论文[4]中该观点又有了新的发展:将制度系统要素分解为技术(体制)部分和管理部分,将软件要素分解为方法部分和软件设备部分;将制度系统中的技术部分与软件要素的方法部分合并成信息模型要素,将软件要素的软件设备部分与硬件部分合并为信息设备要素,这样使得各要素的内涵更加合理。制度系统要素中管理部分与技术部分的分离,使制度系统的概念更符合人们的习惯思维;将信息模型上升为独立的要素,因为它是信息系统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将软件设备与硬件合并为信息设备,是因为在许多情况下软件设备与硬件是不可分离的,这样的划分更有利于实际应用,如图1-1第4列所示。
  图1-1 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的认识和发展变化过程
  制度系统是用来明确各部门职能、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的,明确信息职能与职责、系统运行规范等,全系统、全寿命的有关规划、开发、使用、维护和管理等全面工作细节的体系。
  人员及其组织机构。人员是信息系统中*活跃、*积极的因素。与信息系统相关的人员有两大类:一类是决定信息系统命运和使用信息系统输出的决策者,它属于信息系统的环境部分,这些人员的信息素质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宏观基础;二是信息系统内部的人,包括管理人员、软件开发及维护人员、硬件维护人员及系统操作人员。对于一个大型的现代组织的信息系统,这些人员是具有各自的层次结构的,通常分为战略决策层、管理控制层、操作控制层和操作层等,具体层次的划分是由系统的规模决定的。不同层次与类别的人员都有相应的素质要求,除基本信息素质,还需要经过相应的岗位培训。各类人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专职人员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在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今天,现代组织一般都设有信息部门。信息部门在不同的组织中使用不同的名称。它在组织中的位置或地位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会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组织对其依赖作用的要求来设计它在组织中的位置,以便适当而又充分地发挥其作用。这种结构对于组织信息系统的结构及信息模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组织中的信息系统人员与组织机构可概括为三种组织形式。
  (1)由处理业务较多的部门来管理。将计算机设备和业务的管理隶属于处理业务较多的单位,或者隶属于管理部门,其他各单位需用计算机处理业务时,应先通过该主管单位。这种组织方式的优点是设备集中,使用经济,易于管理。缺点是设备所在单位有使用优先权,易于造成矛盾。而如何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使其他各单位开展计算机应用会有困难。其结构见图1-2信息部门位置1。
  图1-2 信息部门在组织机构中的位置
  (2)与其他业务部门处于平等位置。信息部门是一独立单位,与其他业务单位平行,直接隶属于行政主管。所有的系统设计、应用开发、设备操作和维护等都集中处理,此种组织方式的优点是集中了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便于集中规划,提高人员素质,减轻作业成本,并便于统一调度和管理。而其*大缺点是信息部门要应付各方面专业的不同需求,需要配备专门人才或加强与专业部门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往往又是难以尽善尽美的。其结构见图1-2 信息部门位置2。
  (3)信息部门位置高于其他业务部门。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与(2)相同。信息部门将负有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的责任。这种组织形式充分强调了信息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其问题是要慎重地处理信息部门与各业务部门的关系,保证组织信息渠道的畅通,同时对全系统起到控制和调节作用。它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和决策将起*高领导者的助手作用。其结构见图1-2信息部门位置3。
  这三种组织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采用哪一种形式应视组织的特点和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来决定。根据实际的考察,当前采取的形式大致是:利用计算机的初期,其规模和作用都较小,多为第*种形式;到规模渐大,设备的档次提高,又强调组织对信息的整体需求时,则会从第*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而第二种形式是一个不稳定状态,因为在业务上存在职能交叉,所以,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会过渡到第三种模式。我国目前采用第三种组织形式的较少,大多集中在内部管理非常现代的组织,其标志性的职务是信息主管(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信息基础薄弱,组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还较落后。但是全社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正逐步增强。全国性的信息基础建设也在迅速的发展。1987年成立了国家信息中心,颁布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必须指定或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其职责范围内的信息活动”。不少国家部门委派了副部长级干部专抓信息工作,大组织纷纷设立信息决策的机构或组织,并配备副总裁担任CIO之类的职务。这些都表明,我国的CIO体制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信息模型。信息模型主要指信息处理的体制,方法,过程,边界,输入、输出、存储的内容和形式的集合,一般需要用形式描述工具来表达,是目前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四个有序要素的构成说,其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信息设备。信息设备主要指支持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也包括支持其运行的软件。之所以用设备而不用硬件一词,是因为硬件一词几乎是计算机的专门用语,而本章讨论的信息系统并非专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系统依托部分。信息系统通常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系统,一方面,它只有在更高层次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它又依赖于环境,就现阶段而言,其依赖性突出表现在各层次之间的通信联系上,我们把这种非输入、输出性的,但信息系统生存必需的环境部分称作系统依托部分,其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要点评注
  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继承了美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百科全书》中“软件、硬件、人员”的三要素构成观,提出了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信息系统是由制度系统、人员及其组织机构、信息模型和信息设备四个要素构成的;并且对于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是依次降低的,下层的缺陷可以由上层来弥补,反之不行。四个有序要素构成说深刻揭示了“只单纯注重软件系统的开发,而忽略了系统全要素的建设,特别是制度系统建设”是信息系统早期大规模失效的根本原因之一,对于新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信息系统的决策者需要掌握信息系统全要素框架,以便指导信息系统规划、审批和验收建设方案等;而建设者也需要掌握这一常识,制定出一个“完整方案”。反过来,如果忽略这一点,可能导致不理想的后果,甚至失败。
  从我国,特别是军队在过去以及当前大规模信息系统开发的失败之处,仍然可以看出软件和硬件技术已经不再是阻碍其发展的瓶颈,而管理技术是大规模信息系统难以逾越的障碍。管理技术的*终体现则是人员及组织机构,以及制度系统两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