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综合运用OPM和SysML体系工程与装备论证系列丛书事故自动响应》[48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综合运用OPM和SysML体系工程与装备论证系列丛书事故自动响应

  • 出版社:华心图书专营店
  • 出版时间:2017-09
  • 热度:12261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综合运用OPM和SysML
            定价 98.0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开本 16开
作者 (以)Dov Dori(多夫·多里) 著,杨峰 等译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318
字数 504000
ISBN编码 9787121325267



本书内容分三大部分共24章:*部分"事故自动响应”,通过逐步建立"汽车碰撞响应系统”模型,引出建模原则和建模方法,进而对对象过程方法论(以下简称OPM)和系统建模语言(以下简称SysML)做了简单介绍。第二部分"OPM与SysML基础”,对OPM和SysML从本体、概念建模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分析。第三部分"结构和行为”,对系统模型的结构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是概念建模的核心。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提供大量的案例和免费的软件工具,可以让读者亲自动手进行实战练习。同时,每章后的习题也为读者动手实践提供了很好的题材。


本书作为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和软件工程等领域的中级或高级课程教科书 

dy部分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入门  

dy 章 开始建模 1  

1.1 事故自动响应系统 2  

1.2 OPM功能作为种子原理 2  

1.3 识别系统功能 3  

1.4 识别系统受益者 3  

1.5 过程变换对象 4  

小结 4  

习题 5  

第2章 文本描述和仿真推演 6  

2.1 OPL——英语的一个子集 6  

2.2 状态和推演 7  

2.2.1 过程对对象的影响 7  

2.2.2 从隐式影响到显式状态变化 8  

2.2.3 状态命名 8  

2.3 OPM模型的仿真推演 9  

小结 9  

习题 10  

第3章 用链接联系事物 11  

3.1 过程链接与结构链接 11  

3.2 添加支持对象 11  

3.2.1 添加主体和主体链接 12  

3.2.2 添加手段和手段链接 12  

3.3 添加结构链接 13  

3.4 物理事物与信息事物 14  

3.5 模型的事实和OPL段落 14  

3.6 环境事物与系统事物 15  

3.7 初始状态和终止状态 16  

3.8 触发状态和事件链接 17  

小结 17  

习题 18  

 

第4章 SysML——用例图、模块图、状态机图 19  

4.1 SysML用例图 19  

4.2 SysML模块和模块图 21  

4.3 SysML状态机图 22  

小结 23  

习题 24  

第5章 通过放大进行细化 25  

5.1 测量事故严重程度 25  

5.2 放大:在一个新OPD图中细化一个过程 25  

5.3 OPD对象过程图树 26  

5.4 OPM模型事实表示原理 27  

5.5 事故严重程度属性及其测量 27  

5.6 系统模拟:推演测试 28  

小结 29  

习题 29  

第6章 系统的动态行为 30  

6.1 在轻度毁伤时退出 30  

6.2 消息创建和发送 31  

6.3 过程执行顺序:OPM时间轴原理 31  

6.4 救援来了 32  

6.5 当前设计的执行线程 33  

小结 33  

习题 34  

第7章 控制系统的行为 35  

7.1 布尔对象作为分支条件 35  

7.2 条件链接与手段链接 36  

7.3 继承关系 37  

7.4 放大到事故严重程度测量 38  

7.5 参与约束 39  

7.6 逻辑运算符:OR与XOR 39  

7.7 事故严重程度测量过程的细化 39  

7.8 事物的范围:信号作为临时对象 39  

7.9 诊断如何完成 40  

小结 41  

习题 41  

第8章 抽象和细化 43  

8.1 放大——在新图中细化过程 43  

8.2 放大后的消息处理过程 45  

8.3 ACR系统结构视图 46  

小结 47  

习题 47   

第二部分 OPM与SysML基础  

第9章 概念建模——目的与背景 50  

9.1 系统、模型和系统工程 50  

9.1.1 科学与工程的异同点 50  

9.1.2 概念建模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51  

9.2 一种基础的系统工程OPM本体 51  

9.2.1 何为对象存在和过程发生及一些启发性的Q&A 52  

9.2.2 对象-过程定理 53  

9.2.3 对象-过程推论 53  

9.2.4 对象-过程断言:OPM基础 53  

9.2.5 为什么不止用一种事物?图形是否由节点和连接构成 54  

9.2.6 OPM事物重要度原理 54  

9.3 对象、状态、变换和过程的定义 55  

9.4 系统及相关概念 55  

9.4.1 默认的系统定义 57  

9.4.2 参与者—利益相关方、受益者、客户、用户和供货商 58  

9.4.3 系统资源:自然资源或人工资源 58  

9.4.4 功能、结构和行为 59  

9.4.5 结构—行为同步建模需求 59  

9.4.6 系统架构 60  

9.4.7 系统环境及事物联系 60  

9.4.8 功能与行为 60  

9.5 语言和建模 61  

9.5.1 模型和建模 61  

9.5.2 形式化模型与非形式化模型 61  

9.5.3 复杂度管理 62  

小结 62  

习题 63  

dy 0章 事物——对象与过程 64  

10.1 面向对象与对象过程法 64  

10.2 存在、事物和变换 64  

10.2.1 对象细化 65  

10.2.2 对象和人类记忆 65   

10.3 对象标识 66  

10.3.1 信息对象的标识 66  

10.3.2 过程作为一个变换的隐喻 66  

10.3.3 过程定义细化 66  

10.3.4 变换对象的概念 67  

10.3.5 因与果 67  

10.4 语法和语义对比 68  

10.4.1 对象和过程是否为名词和动词的语义类似物 68  

10.4.2 语法语义对比分析句子 68  

10.4.3 前置对象集 69  

10.4.3 后置对象集 70  

10.4.4 相关对象集 71  

10.5 OPM过程链接独特性原理 71  

10.6 过程的判定 74  

10.6.1 变换对象标准 74  

10.6.2 时变特性标准 74  

10.6.3 动词关联标准 75  

10.6.4 OPM模型的过程测试系统 75  

10.7 OPM元素命名 75  

10.7.1 首字母大写、加粗、短语和命名 76  

10.7.2 OPM命名独特性原理 76  

10.7.3 过程命名 77  

10.8 事物的定义 77  

10.9 OPM事物的性质 78  

10.10 事物的临界情况 79  

10.10.1 保持状态的过程 80  

10.10.2 如何利用结构链接对状态保持过程建模 80  

10.10.3 瞬态对象及其替代——激活链接 81  

10.11 运算符、运算对象和变换 81  

小结 82  

习题 83  

dy 1章 对象过程语言——文本描述 84  

11.1 OPL——文本描述 84  

11.2 OPL的两个目的 84  

11.2.1 面向人类的OPL 84  

11.2.2 面向机器的OPL 85  

11.3 OPM图、文等价原理 85  

11.4 OPM模型结构的元模型 85  

11.5 OPL的保留短语和非保留短语 87  

11.6 OPM双模式描述的动机 88  

11.6.1 双通道假设 88  

11.6.2 双模式描述的好处 89  

11.6.3 吸引客户——社会方面 89  

11.6.4 消除需求、设计之间的鸿沟 90  

11.7 世界语——人类可读的自动生成的文本 90  

小结 90  

习题 91  

dy 2章 SysML——基础和视图 92  

12.1 UML——统一建模语言 92  

12.2 SysML的支柱 93  

12.3 需求视图 94  

12.4 模块和结构 94  

12.5 活动图 95  

12.5.1 活动中动作的展开 95  

12.5.2 接收、发送和时间事件行动节点 97  

12.6 序列图 97  

12.7 需求图 99  

12.8 参数图和约束属性块 101  

12.9 SysML与OPM比较 103  

12.9.1 过程作为“一等公民” 104  

12.9.2 物理事物和信息事物 104  

12.9.3 模型视图多样性与模型视图统一性 104  

12.9.4 图形描述与图文结合描述 104  

12.9.5 活动图与对象过程图 105  

12.9.6 活动图中的控制流与对象过程图 106  

12.9.7 需求图与OPM的需求描述 106  

12.10 SysML与OPM的综合运用 107  

小结 108  

习题 108  

dy 3章 系统动态特性 109  

13.1 变换和影响 109  

13.2 存在与变换 109  

13.2.1 创建与消耗:对象状态变换的 情况 109  

13.2.2 状态变化还是特性变化 111  

13.2.3 生物的变换 111  

13.2.4 人工对象的变换 112  

13.3 过程链接 113  

13.3.1 变换与相应的过程链接 113  

13.3.2 变换对象 113  

13.4 变换链接 114  

13.4.1 消耗和结果生成的时间 115  

13.4.2 影响链接的演变 115  

13.5 支持链接 116  

13.5.1 主体——人类支持对象 116  

13.5.2 手段——非人类支持对象 117  

13.5.3 支持链接:主体和手段链接 117  

13.5.4 支持对象与影响对象 118  

13.6 前置和后置对象集 119  

13.7 特定状态的过程链接 120  

13.8 特定状态的支持链接 120  

13.9 特定状态的变换链接 122  

13.10 特定状态的影响链接 123  

小结 126  

习题 128  

dy 4章 系统结构特性 130  

14.1 结构关系 130  

14.1.1 关注二元关系 130  

14.1.2 正向和反向结构关系 131  

14.1.3 结构链接与结构关系 132  

14.1.4 结构标签和带标签的结构链接 132  

14.1.5 带标签的双向结构链接 133  

14.2 结构关系的对称性和传递性 134  

14.2.1 结构关系的对称性 134  

14.2.2 结构关系的传递性 135  

14.2.3 空标签、空结构链接及其默认OPL短语 136  

14.2.4 特定型号的空标签 137  

14.3 结构关系作为状态保持过程 137  

小结 138  

习题 139  

dy 5章 参与约束和分支 140  

15.1 结构和过程参与约束 140  

15.2 结构参与约束 140  

15.2.1 参数化结构参与约束 141  

15.2.2 范围参与约束 141  

15.3 速记符和保留字 142  

15.4 基数 143  

15.4.1 四种常见的基数类 143  

15.4.2 16种基数类 144  

15.5 过程参与约束 144  

15.5.1 参数化过程参与约束 145  

15.5.2 支持对象和变换参与约束 145  

15.6 结构关系的分配律 146  

15.7 分支、柄和齿 147  

15.8 齿事物集 149  

15.8.1 分支度 149  

15.8.2 分支完备性 150  

15.8.3 分支有序性 151  

15.8.4 齿事物集排序规则 152  

小结 152  

习题 153  

dy 6章 基本结构关系 154  

16.1 关系符号和参与者 154  

16.2 关系命名和OPL语句 155  

16.3 结构层次、传递性和用户自定义符号 155  

小结 156  

习题 156   

第三部分 结构和行为  

dy 7章 组成关系 157  

17.1 基本概念 157  

17.1.1 完形理论 158  

17.1.2 整体论和涌现 158  

17.1.3 分解的深度 158  

17.1.4 用“consists of”(由……组成)而不是“has a”(有) 158  

17.2 组成关系作为分支 159  

17.3 语义Web实例 160  

17.4 组成关系命名 161  

17.5 UML和SysML中强组成关系与弱组成关系 162  

17.6 表示部分的顺序 163  

17.7 组成关系和带标签的结构关系 164  

17.8 非完备的组成关系 165  

17.9 参数化的部分约束——微语言 167  

小结 169  

习题 169  

dy 8章 表征关系 171  

18.1 事物和特征 171  

18.2 属性和操作:两类特征 172  

18.3 UML/SysML和OPM中特征的对比 173  

18.4 OPM事物和特征命名的wei一性 174  

18.5 四类表征关系 175  

18.5.1 对象-属性组合 175  

18.5.2 对象-操作组合 176  

18.5.3 过程-属性组合 176  

18.5.4 过程-操作组合 177  

18.6 基本的结构层次 178  

18.7 属性命名问题 179  

18.8 特征和链接的属性 180  

18.8.1 显式度 180  

18.8.2 模式 180  

18.8.3 模糊度——定量属性的属性 181  

18.8.4 涌现性 181  

18.8.5 链接同质性属性 181  

小结 182  

习题 182  

dy 9章 状态与取值 183  

19.1 状态定义 183  

19.1.1 状态示例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