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大学阶段学习信息技术开始,我感觉到社会大众对这个领域的看法趋向两个极端: 一部分人觉得信息技术非常高、大、上,进入这个圈子的人要么是收入丰厚的白领,要么是智商超群的精英;另一部分人觉得信息技术特别难、苦、累,从事相关行业的人要么是满面沧桑的码农,要么是呕心沥血的极客。为什么两种看法差别如此之大,简直是“天渊之别”?我想这很可能是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它不仅与各个学科交织在一起,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很容易以偏概全,拿自己接触到的部分当作整体,将个例当作普遍;更何况,信息产业就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每两三年就可能让你坐上一趟“过山车”,体会一下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我自毕业之后就打算写一本介绍信息技术的书,主要也是被两方面的需求所驱动: 一方面是觉得有必要给身边的亲戚朋友科普一下,澄清大家对信息技术的误解,以免大家见面都问我电脑修得熟不熟练,漏洞补得瓷不瓷实,网络疏通得拿不拿手;另一方面是在北京工商大学的教学改革中,我尝试开设了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选修课——“信息技术前沿”,很需要一本科普性的教学参考书,虽然我翻阅了上百本信息技术类的书籍,但目前还没找到非常合适的书。
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人不难发现,跟同一领域的专家或者学生交流比较容易。因为大家有相同的知识背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专业词汇和公式一写,不用太多解释,就已“了然”。而“隔行如隔山”,一旦要面向亲朋好友这样的普通大众,就没这么省事儿了,就算你从头至尾全是中文表述,他们还觉得你说得像外语。同理,来上我这门课的很多学生都是文、商、艺术类专业的,即使他们都上过“计算机文化”之类的基础课程,也不能指望他们在完成自己繁重的学业之后,再去苦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书籍。
可以想象,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也是大不一样的。我开这门课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述以及多媒体材料的展示,让同学们了解到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新理念认识到它们的本质,并初步具备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需的信息素养。我从一开始就把这门课定位在两个字上——“易”和“趣”。
“易”主要指的是“容易”。长久以来,信息技术类的课程一直以内容深奥、公式繁杂、门槛较高著称。这让非专业人士学习起来无从下手、举步维艰,以致大家“不明觉厉”、敬而远之……我在课程的准备过程中将相关内容重新整理,粗分为12个专题,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即使难度较大的地方也只需要具备中学的基础就能理解。
“趣”指的就是“有趣”。老师尽可能采用举例子、打比方、播视频、放图片的形式完成课堂教学,并讲述相关大牛的趣事、信息产业的规律、知名企业的境况,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对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培养发散思维、提升就业竞争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门课程教过几轮之后,我开始着手整理这本科普书籍,一边写作一边继续丰富我的教学材料,因此本书的主要框架和课堂教学安排基本一致。当然,没有了授课时间这样的限制,书中就可以在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铺展开来,并通过“扩展阅读”和“附录”的形式保证每个主题内容的相对完整。至于正文中间的小字内容和旁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简单看一下,直接跳过也不会影响对主体内容的理解。
有必要说明一点,本书与课程的目标一致,着重于从纷繁复杂、体量庞大的信息技术领域里捋出清晰的脉络。因此有很多技术细节被我刻意忽略,以免导致信息冗杂而使读者产生认知负担。所以建议大家把这本书看成了解信息技术的入门读物,搭起一个简易的“大框架”之后,再去深入了解每一个小领域的技术细节就会变得轻松一些。
我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大量书籍,详细书目参见每一章最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可以说,没有前辈们的贡献,就没有本书的出版,也希望本书能成为这些参考文献的前期读物。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书中一部分图片是作者创作的,一部分引用的图片明确标注了来源,其余图片大都来自百度图片。书中引用的图片如有版权问题,请原作者告知作者,谢谢!
由于信息技术领域仍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更迭的状态,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果读者希望在信息技术科普或教学方面与作者进行交流,请将邮件发送到caojian9527@sina.com。
曹健
2018年4月
于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