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机车用有箍车轮 第1部分:轮心TB/T1400.1-2016 |
作者: | 国家铁路局 |
定价: | 13.0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7-05-24 |
ISBN: | 151135028 |
印次: | |
版次: | 1 |
装帧: | |
开本: | 16开 |
内容简介 | |
内容简介TB/T1400《机车用有箍车轮》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轮心; ——第2部分:轮箍。 本部分为TB/T1400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 本部分代替TB/T1400-2005《机车用铸钢轮心技术条件》。本部分与TB/T1400-2005相比,除编辑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轮毂外径面的说明(见图1的说明5,2005年版图1的说明5); ——增加了轮心制造的材料种类(见4.2.1); ——增加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见4.2.2、5.5、5.6和表2); ——增加了材料热处理后金相组织的要求(见4.2.3); ——修改了对手工造形非加工面尺精度等级要求(见4.3.1,2005年版的4.4); ——增加了铸件起模斜度的要求(见4.3.2); ——增加了轮心非加工的表面粗糙度要求(见4.4.1); ——修改了对轮心非加工表面允许存在化学粘砂的要求(见4.4.2,2005年版的4.5); ——修改了对轮心上允许存在的缺陷要求(见4.4.5、4.4.6、4.4.7,2005年版的4.10.1、4.10.2、 4.10.3): ——增加了铸件补焯的基本要求(见4.5.1、4.5.2); ——修改了对轮心缺陷补焊和缺陷补焊后的处理要求(见4.5.3、4.5.4、4.5.5,2005年版的 4.11.1、4.11.2、4.11.3); ——修改了严重缺陷的说明(见4.5.6,2005年版的4.12); ——修改了热处理的要求(见4.6,2005年版的4.7); ——修改了内部密实度的要求(见4.7,2005年版的4.8); 一拆分了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见第5章、第6章,2005年版的第5章); ——增加了试样制备(见5.2); ——修改了化学分析方法和力学能试验方法(见5.3、5.4,2005年版的5.3); 一修改了几何尺和公差的检验方法(见5.7、6.3.2,2005年版的5.2); ——修改了内部密实度的检验要求(见6.3.1,2005年版的5.5); ——修改了标志(见7.1,2005年版的6.1、6.2); ——增加装、运输与储存(见7.2、7.3、7.4); ——增加了ZG270-500、ZG310-570显微组织(见附录A)。 本部分由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单位: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人:沈新建、荆留生、陈红圣、施国友、张云、蒲全卫、林峰云。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TB/T1400-1982、TB/T1400-1991、TB/T1400-2005。 内页插图目录前言 1范围 2规范引用文件 3轮心结构形式 4技术要求 5检验方法 6检验规则 7标志装、运输与储存 附录A(资料附录)ZG270-500、ZG310-570铸钢显微组织 前言/序言TB/T1400《机车用有箍车轮》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轮心; ——第2部分:轮箍。 本部分为TB/T1400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 本部分代替TB/T1400-2005《机车用铸钢轮心技术条件》。本部分与TB/T1400-2005相比,除编辑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轮毂外径面的说明(见图1的说明5,2005年版图1的说明5); ——增加了轮心制造的材料种类(见4.2.1); ——增加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见4.2.2、5.5、5.6和表2); ——增加了材料热处理后金相组织的要求(见4.2.3); ——修改了对手工造形非加工面尺精度等级要求(见4.3.1,2005年版的4.4); ——增加了铸件起模斜度的要求(见4.3.2); ——增加了轮心非加工的表面粗糙度要求(见4.4.1); ——修改了对轮心非加工表面允许存在化学粘砂的要求(见4.4.2,2005年版的4.5); ——修改了对轮心上允许存在的缺陷要求(见4.4.5、4.4.6、4.4.7,2005年版的4.10.1、4.10.2、 4.10.3): ——增加了铸件补焯的基本要求(见4.5.1、4.5.2); ——修改了对轮心缺陷补焊和缺陷补焊后的处理要求(见4.5.3、4.5.4、4.5.5,2005年版的 4.11.1、4.11.2、4.11.3); ——修改了严重缺陷的说明(见4.5.6,2005年版的4.12); ——修改了热处理的要求(见4.6,2005年版的4.7); ——修改了内部密实度的要求(见4.7,2005年版的4.8); 一拆分了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见第5章、第6章,2005年版的第5章); ——增加了试样制备(见5.2); ——修改了化学分析方法和力学能试验方法(见5.3、5.4,2005年版的5.3); 一修改了几何尺和公差的检验方法(见5.7、6.3.2,2005年版的5.2); ——修改了内部密实度的检验要求(见6.3.1,2005年版的5.5); ——修改了标志(见7.1,2005年版的6.1、6.2); ——增加装、运输与储存(见7.2、7.3、7.4); ——增加了ZG270-500、ZG310-570显微组织(见附录A)。 本部分由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单位: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人:沈新建、荆留生、陈红圣、施国友、张云、蒲全卫、林峰云。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TB/T1400-1982、TB/T1400-1991、TB/T1400-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