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经典诠释方式与唐宋学术转型——白居易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研究谭立湖南》[5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经典诠释方式与唐宋学术转型——白居易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研究谭立湖南

  • 出版社:读买天下图书专营店
  • 出版时间:2021-08
  • 热度:11882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经典诠释方式与唐宋学术转型——白居易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研究
作者:谭立著
定价:68.0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8-01
ISBN:9787566722966
印次:
版次:
装帧:
开本: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分析白居易等人对儒、道、释三家经典的援引、诠释与吸收,着重探讨了中晚唐士人的思想形成与当时盛行的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的内在联系。与两汉以来的经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不同,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注重义理的阐发和情感体验的表达,诠释风格也更开放,但不甚注重经典本义,且缺乏理性而严谨的义理分析,因而难以形成系统的新理论和新思想。宋代义理式经典诠释方式,则是对中晚唐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的扬弃。从经典诠释方式入手,不仅可为我们合理解括白居易在内的中晚唐士人思想世界的构的视野,也可为我们深入考察唐宋学术转型提供新的思路。


  目录

绪 论…

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四节 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在唐代的兴起

节重建思想与秩序的时代诉求

第二节 章句注疏之学的衰微…

第三节文质并重的唐代文学

第四节文儒合流与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的兴起

第五节白居易对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的接受

第三章白居易对儒家经典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节白居易对《周易》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第二节白居易对《尚书》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第三节白居易对《诗经》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第四节白居易对“三礼”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第五节白居易对《左传》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第六节白居易对《论语》《孝经》《孟子》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第四章白居易对道家经典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节白居易对《老子》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第二节白居易对《庄子》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第三节 白居易的道教信仰与经典诠释方式

第五章 白居易对佛教经典的援引解释与吸收…

白居易对佛教经典的援引与解释…

第二节 白居易对佛教经典的吸收……

第三节 白居易的佛教信仰与经典诠释方式… …

第六章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与白居易的思想

节白居易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的基本特点……pan>

第二节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与白居易自由开放的思想……157

第三节 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与白居易的宇宙人生观……16pan>

第四节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与白居易的政治思想……7

第五节 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与白居易的信仰……I8

第六节 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对白居易思想的制约……190

第七章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与唐宋学术转型

节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与中晚唐其他文士

第二节 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与中晚唐学术…

第三节 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与唐宋学术转型…

第八章结论

后记


  前言

谭立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过修改即将正式出版,他希望我能为之作序。作为他的指导教师,我当然乐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经典诠释传统,2014年以来又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理论化与现代化研究”,因此我希望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也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谭立在硕士阶段研是中国古代文学,对于中唐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比较熟悉,所以他初想以“白居易对《周易》的接受研究”作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但我和另外几位博士生仔细看了他的提纲、了解他的基本想法之后,觉得这个题目并不好写,这不仅是因为学界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更因为白居易对于《周易》以及其他经典其实很少有专门而系统的诠释,往往只是在文章中随文征引和发挥,而且常常是各家经典之语杂陈,很难确定其观点究竟源于哪一家的哪一部经典。经过反复讨论,后我们建议谭立,通过深入分析白居易对于儒释道诸家经典的援引、诠释与吸收情况,着重探讨白居易的思想形成与其所采用的经典诠释方式的内在关联。谭立听取了这个意见,并顺着这个思一步拓展,终于写出了一篇较好的博士学位论文,顺利地通过了外审评议和论文答辩,获得了哲学博士

学位。

我认为,谭立此书新意之处,就是通过细致分析白居易等人对儒释道三家经典的援引、诠释与吸收,深入探讨了中晚唐士人的思想形成与当时盛行的“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的内在联系。“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是谭立提出的新概念,意指中晚唐士人在各种体裁的文章(广义的文学作品)中对经典文句的随文援引和发挥,其含了经典诠释,但这种诠释不仅是零散片断不成系统的,而且目的也主要不在于彰显经典本义,而是表达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这种“文学式经典诠释”显然不同于两汉以来的“经学式经典诠释”,后者是成系统、重传统、重本义的,是以章句注疏为主要形式,以名物训诂为主要手段,以政教之道为主要旨趣的。因此,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历史来看,“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实际上摆脱了两汉以来注疏传统的束缚,扩展了经典诠释的意义空间,更注重情感体验的表达和义理阐发,诠释风格也更开放。这种经典诠释方式无疑可对新理论、新思想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作用,正因如此,它才成为中晚唐经典诠释的主要方式,对当时人们的思想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也有其明显局限,它由于不甚注重经典本义和诠释传统,虽能时有新见,但不是通过严谨的文献爬梳和义理分析得来,因而纵能开启新理论、新思想,却既不易成系统,也很难被广泛接受。正因如此,在唐宋学术转型的历程中,这种经典诠释方式可以有开启新,却很难完成转型之大业。也正因如此,宋代学者才会扬弃这种“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而普遍推行“义理式经典诠释方式”。当然,这里所说的扬弃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是扬其长而弃其短。

谭立的上述探索实际上为考察唐宋学术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自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唐宋学术转型有过很多研究和讨论,并且注意到这种转型与经典诠释方式密切相关,但一般认为是从汉唐学者的“经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直接转向为宋代学者的“义理式经典诠释方式”。然而,谭立此书通过深入分析,揭示了其中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中晚唐学者普遍采用的“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同时指出了宋代学者的“义理式经典诠释方式”不仅扬弃了儒释道的经典诠释传统,也扬弃了中晚唐士人的“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是在义理诠释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这一点上。

谭立揭示的“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也为考察中国历代文士的思想构成与思想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比如白居易的思想构成明显具有儒释道杂糅的特点,但其中究竟是以儒释道的哪一家为主呢?为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意见,有的说白居易的思想始终以儒家为主,有的则说他的思想是先儒后释,至今莫衷一是。谭立则指出,白居易采用的“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决定了其思想整体一方面始终具有结构松散、诸家杂陈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可以随处境的变化“合宜”地呈现不同的思想面向。因此并非环境的改变与宦途的波折使白居易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是处境的变化,使得原本隐藏在白居易思想中某个方面的观念,获得了可以彰显的条件。

在我看来,这种解释似乎更白居易思想的实质。

当然,对于“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的分析与讨论还可一步深入。比如,这种经典诠释方式究竟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是如何在中晚唐逐渐成为普遍盛行的经典诠释方式,以及在宋代的“义理式经典诠释方式”兴起之后又如何继续发挥作用,甚括“文学式经典诠释方式”这个说法是否,这些都值一步探讨。

不管怎样,谭立的上述探索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同时也说明了深入考察历不同的经典诠释方式,既是梳理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审视思想家个体的思想形成、考察学术思想发展和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在谭立的这部著作即将付梓面世,可以更广泛地得到学术界同行的批评指正,我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希望他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摘要

章绪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至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即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北部),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在中晚唐文坛地位崇高,元稹曰:“乐天于翰林中书,取书诏批答词等,撰为程式,禁中号曰白朴。每有新入学士求访,宝重过于六典也。”①白居易曰:“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②史家刘昫《旧唐书·白居易传》论曰:“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③陈寅恪认为:“元和一代文章正宗,应推元白,而非韩柳。”④作为唐代文人,白居易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糅合了儒、释、道思想,并形成了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思想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反映了当时儒、释、道合流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当时文人思想系统内容繁杂、结构松散的特点。白居易的大部分思想观念是在多部、多家经典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很难厘清白居易的思想来源,也不能简单地以儒家、道家或佛家来定义白居易的思想归属。本书拟从经典诠释方式这样一个新的视野来考察白居易的思想构成及特点,一步审视这种经典诠释方式与唐宋学术转型的内在关联。

节研究缘起

历代学者都在试图厘清白居易思想的来源,但真正白居易的思想世界,却发现它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很难清楚地界定他体思想究竟源自儒、释、道中的哪一家。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白居易思想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一、白居易思想与儒、道、佛关系的复杂性

白居易的思想形成与儒、道、佛三家都有密切的联系。后人为他写传记时,已有这方面的讨论。《旧唐书》对白居易儒学的家世背景作了说明:“自锽(白居易祖父)至季庚(白居易父亲),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①这就肯定了白居易思想的形成与儒学存在密切联系。同时,《旧唐书》也指出白居易与佛僧来往甚密,并对佛家经典深有研究: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立隐舍于庐山遗爱寺,尝与人书言之日:“予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木泉石,胜绝。爱不能舍,因立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

  作者简介

谭立
1966年4月生于长沙市,湘潭县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博士,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南分院(党校湖南分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