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实践谷玉良中国商业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45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实践谷玉良中国商业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

  • 出版社:读买天下图书专营店
  • 出版时间:2021-09
  • 热度:1141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实践
作者:谷玉良著
定价:148.0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9-01
ISBN:9787520817912
印次:
版次:
装帧:
开本:

  内容简介

本书从空间理论出发,探讨空间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与模式。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空间分布、居住状况和融合特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城市空间居住的差异,讨论不同的空间居住实践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首先研究区分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不同居住方式,即物理空间居住特征括:城市商品房社区、城市单位社区、城市老旧社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结了社会空间层面和意义空间层面,不同居住社区内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适应与社区融合状况。其次,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空间形成及其选择的过程与内在逻辑。即农业转移人口为什么选择所在的居住空间?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居住空间的选择。另一方面,从不同空间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适应。再次,分析了通过空间治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与举措。空间治理的路括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两个维度。其一,探讨通过社区改造、空间规划等物理空间改造,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城市适应,再造地缘性共识和空间记忆;其二,从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入手,讨论加强空间参与,新老居民社会融合的路径和举措。研究同时借鉴了不同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结了不同地区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反思了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实践。


  目录

篇·劳动叙事与农民工的现实诉求

一、劳动叙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二、青年流动人口的“”

三、短工化:梦想与现实的张力

四、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保障与权利诉求

第二篇·空间实践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居住空间类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途径

二、混合居住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

三、城市混合社区的“公共性”式微及其重构

四、空间拥挤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

五、乡村依恋与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

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空间实践及其性别差异

七、“落脚城市”:再造新市民的实践场域

第三篇·空间流动:乡村变迁的挑战与机遇

一、人口流动模式与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二、流动人口家庭迁移与乡村发展

三、流动人口的回流与乡村再融入

四、流动人口返乡创业与乡村建设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由现实表现到理论预设

二、农民工的市民化:融入还是融合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向度和力度

四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一、劳动叙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一)马克思的劳动叙事观

作为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劳动指向社会历史范式下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我而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重要手段。在马克思看来: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然中沉睡着的自身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因此,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特点和存在方式,不是人的部分生活,而是人体生活,即类本质、类生活;它不仅具有生产意义,而且具有生活意义,不仅满足人的物质生存和自我发展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需求。对于工人阶级而言,劳动的此种意义尤其重要。

对劳动的诠释和赞美,是马克思理论反传统的突出表现,马克思因此树立起一种积极的劳动观,将劳动视为人自由的生命活动生活的乐趣。马克思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将劳动的意义与生活、自由联系起来,是马克思生活哲学的重要特征。劳动对外在障碍的克服是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劳动尺度本身……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出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劳动与有闲、生活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而不是截然对立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工人阶级实现自我解放的重要途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现代性的核心原则,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在实践哲学看来,构成现代性原则的不是自我意识,而是劳动

  作者简介

谷玉良,男,1987年生,山东枣庄人,社会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社会治理、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pan>项、国家老龄委理论研究课题pan>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课题2项;曾指导本科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pan>项年来,先后在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曾获政策理论研究奖”“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中国青年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青年探索》年度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