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云机器人、区块链、城市大脑等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这些前沿科技的爆发是巧合还是必然,背后蕴含了怎样的规律?2005年以来,刘锋博士带领科学院团队对前沿科技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OO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正在从“网状结构”发展成为“大脑模型”,由此产生的互联网大脑将数十亿人类的群体智慧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链接在一起,形成大自然OOOO的OO智能。
本书深入解析了“互联网大脑”的形成与发育过程,详细阐述了OO智能的崛起对行业产业、城市建设、人工智能、脑科学、生物进化、科技哲学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前瞻性地预测了21世纪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行业产业与前沿科技结合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企业和个人在科技大潮中将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人类的未来在新科技的影响下会有怎样的命运。
精 彩 页:
新科技涌现,互联网是否已死
不止一次,有人提出互联网已死。早在2007年,美国亿万富翁、达拉斯小牛队的老板马克·库班(Mark Cuban)就在自己的博客上称互联网已死。
他写道:“当我提出互联网已死的观点时,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但不论他们怎么想,互联网的确已经死了。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有自己的‘好时光’,也许是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但是,‘好时光’不会永远存在,互联网的确已经变为这样的发明:成为一种实用工具,停止发展,人们现在的互联网体验同五年前没有太大区别。”
2016年6月的一次座谈会上,谷歌的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大胆预言:互联网即将消失,一个高度个性化、互动化的“新世界”——物联网即将诞生。施密特认为,未来将有数量巨大的IP地址、传感器、可穿戴设备,以及虽感觉不到却可与之互动的产品,时时刻刻伴随我们。“设想一下,你走入一个房间,房间会随之变化,有了你的允许和所有这些产品,你将与房间里的一切进行互动。”
事实仿佛的确如此,互联网逐渐被淡忘,经常被描述为旧时代的名词和概念。自21世纪以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前沿科技新概念相继出现,从Web(网络)2.0、社交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工业4.0、工业互联网到云机器人、深度学习、边缘计算,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每当这些科技浪潮涌现时,就会有人宣称互联网已死或已被取代,如物联网取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取代互联网、人工智能让互联网进入历史的尘埃等。
当科技发展的列车驶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个在2000年前就已被人类发明的词汇——大脑,突然在前沿科技领域爆发。除了在人工智能领域与脑结合形成“类脑计算”,在产业领域,2012年谷歌将自己的AI(人工智能)系统命名为谷歌大脑;2014年,科大讯飞提出讯飞超脑;2015年,百度提出百度大脑;2017年,OOOO提出阿里ET大脑;2018年,滴滴提出交通大脑,浪潮提出企业大脑,360提出360安全大脑,腾讯提出腾讯OO大脑,华为提出EI智能体。除此之外,城市大脑、城市云脑、工业大脑、农业大脑、航空大脑、社会大脑等不断涌现。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脑风暴,我们想知道:互联网真的消失或死亡了吗?互联网和这些前沿科技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爆发?
互联网,从巨网向大脑的进化
我们知道,网状模型是互联网O早也O重要的模型,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为了防止通信系统在核战争中被彻底摧毁,1969年,美国OOOOO研究计划署开始构建阿帕网(ARPANET),将美国四个研究机构的四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互联网崛起之路就此开启。它的创造者可能也没有想到,在短短的50年中,互联网会成为对人类社会影响O为深远的技术之一。
无论是从互联网的起源还是从它的名称看,网状结构一直是互联网留给人类O突出的印象,即使在学术领域中,它的定义也是这样描述的:“互联网是指由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网际网络。”互联网的网状模型如图0.1所示。
P3-5
作者简介:
刘锋,前沿科技趋势领域研究专家、计算机博士、2008年受聘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特聘研究员,人工智能学家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交叉领域。
2005年,刘锋博士提出互联网知识共享与交易的“威客”模式,受到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百家媒体报道,近百家企业进入该领域,由此推动数家独角兽企业的产生。2007年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结构的重大变化,提出并建立了“互联网大脑模型”,对包括城市大脑、行业大脑、前沿科技涌现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在人工智能领域,2014年建立标准智能模型,形成AI与人类通用智商测试方法,成果受到美国CBNC、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日本每日新闻、印度排名的英文媒体Indiatoday等世界主流媒体的报道。
目录:
OO部分 趋势与产业
引言 “大脑”爆发:21世纪科技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新科技涌现,互联网是否已死
互联网,从巨网向大脑的进化
互联网大脑为什么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智能结构
OO章 互联网大脑发育,前沿科技如何不断涌现
人类大脑与互联网大脑发育的异同
从1701年开始,互联网诞生前268年的孕育
1969年互联网诞生,联网计算机实现“世界语”交流
1989年万维网推出,人类的知识海洋出现
2004年社交网络产生,互联网类脑神经元网络发育
2006年云计算兴起,互联网大脑中枢神经开始成熟
2008年光纤、移动通信发展,神经纤维开始加速发育
2009年物联网启动,类脑感觉神经系统出现萌芽
2012年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被提出,运动神经系统开始发育
2013年大数据爆发,形成互联网大脑的智能基础
2015年人工智能重新兴起,激活互联网大脑的运转
2018年OOOO、360、腾讯、华为大脑涌现,互联网大脑初见雏形
2019年之后,智慧社会、混合智能和云反射弧将成为热点
无穷时间点之后,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或成为发育终点
外传:区块链,一次古老神经系统结构的反抗
第二章 10条规则: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
“看不见的手”与10条规则的总结
规则1:是否顺应互联网大脑的发育趋势,决定科技企业的兴衰
规则2:占据互联网类脑神经元网络才能获得大的竞争优势
规则3:保持互联网左右大脑平衡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规则4:互联网大脑运动和感觉神经企业应解决单一生态问题
规则5:云群体智能在互联网大脑中蕴含巨大价值
规则6:互联网大数据企业需要解决数据瓶颈问题
规则7:挖掘互联网大脑的情感特征将获得超额回报
规则8:神经纤维公司通过连接各神经系统获得关键地位
规则9:互联网大脑梦境的构建带来产业升级
规则10:云反射弧公司应把确保反射成功放到首位
第三章 城市大脑:互联网大脑架构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的智能化发展简史
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三个问题
城市大脑,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城市大脑的三个关键点
城市大脑的应用范例:上海城市大脑
城市大脑有多聪明
第二部分 哲学与科学
第四章 世界和脑的哲学认知,一脉相承的千年思考
思想家的共同认知:社会是一个大脑
卡普的器官投影理论:技术与器官的关联
传媒学科创始人麦克卢汉的社会神经网络
英国哲学家彼德·罗素的地球脑(OO脑)
第五章 两个世纪的类比:原子与太阳系,互联网与大脑
类比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价值
2000年的探索,通过类比发现原子的秘密
用大脑类比互联网面临的两个困难
两个世纪的重要科学模型的研究对比
第六章 智能的运行机制:互联网大脑的结构
互联网的原有架构:连接计算机的世界之网
人成为互联网定义中新的重要元素
传感器的加入使互联网产生感觉神经系统
云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构成互联网的运动神经系统
大数据是互联网大脑记忆和智力发育的重要基础
人工智能广泛分布在互联网大脑中并驱动运转
云群体智能:连接数十亿人的互联网右大脑
云机器智能:数百亿联网设备构建的互联网左大脑
类脑神经元网络: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大社交
互联网大脑的五种神经元模式
云反射弧:互联网大脑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制
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Ω智能诞生
第三部分 探索与未来
第七章 AI能否人类,互联网大脑能否变成天网
天网引发的恐慌
“机器(AI)能否人类”的争议和面临的难点
人类智商与机器智商的研究简史
建立标准智能模型,统一描述人类与机器的特征
两次智商测试,评估机器能否人类
机器是人类的朋友、敌人还是仆人
互联网能否进化成天网,风险在哪里
互联网大脑的智商能达到多少
第八章 镜像作用:互联网大脑模型对脑科学的启发
人类后的科学疆域——脑科学 神经科学
互为镜像的互联网与大脑功能结构
大脑中类思科和华为的路由系统机制
大脑中类谷歌和百度的搜索引擎机制
大脑中的类腾讯和脸书的社交网络特征
大脑中的类维基百科机制
互联网神经学:脑科学、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
第九章 进化启示录:从生命起源到智慧宇宙
生命进化有无方向之争:英国与法国两大阵营的对抗
大脑的进化方向:十亿年生物大脑发展历程
“上帝”公式与智能的7个等级
智慧宇宙形成的10张示意图
全知全能:生命进化的方向和目标
生存还是死亡,判断人类和人工智能伦理的标准
后记
互联网大脑进化简史
互联网大脑模型的起源
2008—2018年5个版本的互联网大脑模型
献给人类进化未来与终点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