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3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

  • 出版社:浙刊总社图书专营店
  • 出版时间:2017-06
  • 热度:1170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
  • 作者:闫欢
  • 定价:86
  • 出版社:中国社科
  • ISBN号:978752030099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6-01
  • 印刷时间:2017-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98
  • 字数:280千字

内容提要

我国处于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舆论引 导成为社会成功转型的关键环节与保障。我们对负面 舆情预警、舆论引导规律已有基本了解,主流媒体舆 论场与公民社交媒体舆论场共识度有所提升,但往往 将积极网络舆论作为应然的现象与结论,忽略了对其 生成机制与积极作用规律的认知与应用。基于马克思 的 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理论以及媒介心理学的积 极效果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建构起积极网络舆论引导 理论体系,从个体层面,在媒介化生存中获取幸福; 从社会层面,建构并培植积极的网络社会心态;从国 家层面,在网络传播路径上实现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进而促进 与社会的积极转型。积极网络舆论引导 成为既与个体幸福息息相关,又与社会、 的良性 发展密不可分的媒介实践。
     闫欢著的《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不仅是从积极 网络舆论角度对舆论引导理论的拓展,也为主流媒体 发挥积极舆论引导功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可 为公众理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与其个体媒介化幸福的 内在一致性提供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闫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电视台节目评审专家评委,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类二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彩桥奖一等奖。主讲新闻心理学、传播学概论、媒介素养、 传播学等课程。主要著作有《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媒介教育论》等。先后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电化教育》《情报科学》《新闻界》《新闻写作》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研究方向为传播心理理论、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

目录

绪言 积极网络舆论: 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媒介实践
一 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理论溯源
二 公民美德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促进舆论互动的主体价值
章 作为积极网络舆论主体的积极传播者
节 积极受众观的历史脉络
一 传播学批判学派视野中的消极受众
二 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积极受众观缘起
三 批判视野中的积极受众
四 积极受众观的发展
五 受众研究的实践转向
第二节 积极传播者:转型社会中的积极舆论主体
一 心理学视野中的从消极个体到积极主体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积极主体
四 幸福指数拐点下的积极主体
五 积极舆论主体的界定
第二章 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论媒介动机
节 实现论与实现幸福感
一 哲学与心理学视野中主体的自我实现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幸福感
三 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论媒介动机测量
第二节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动机的实证册究
一 问卷的发放与分析情况
二 大学生实现幸福感水平分析
三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总体情况分析
四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五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幸福感与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相关性分析
六 大学生实现幸福感水平与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差异性分析
七 研究启示与不足
第三章 新型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舆论引导
节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需求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 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观
二 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需求
三 主流媒体官方微博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新型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媒介框架与主体舒适度指标
一 主流媒体促进积极社会制度的形成及其积极影响
二 主流媒体中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积极舆论主体的舒适度指标
第三节 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 研究样本的选择
三 “@澎湃新闻”新闻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
四 “@澎湃新闻”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
第四节 “@澎湃新闻”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数据结果分析
一 主流媒体“@澎湃新闻”的新闻框架分析
二 “@澎湃新闻”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中的积极、消极情感
三 “@澎湃新闻”积极社会制度框架分析
四 小结
第五节 基于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 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
二 研究结论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