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提供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他们的棱镜门,我们的防火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不了解“我们的防火墙”就不了解中国互联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的吊诡正在于此,一派繁荣却处处彰显不确定,危机在伏又不断凯歌前进。
中国是行进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我们的防火墙》,虽然是对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的一个“过去时”小结,但远未完成。中国是行进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未来的答案,还有时间可以期待。
《我们的防火墙》,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本书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监管。它们是这个新技术时代的一体两面。互联网的开放、自由、匿名、加密等技术特征,为各种话语和集体行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给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控制模式等,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
站在民意表达的角度看,N亿多网民正在成为一个独特的社群,形成新的意见阶层。“热帖、跟帖、转帖”的传播技术得以快速汇聚草根的偏好;“话题、词语、故事”的传播内容时常被群体情绪推波助澜;“人肉搜索、恶搞、山寨”的行为艺术展现了大众消解权力的狂欢。站在政府监管的角度看,“防火墙”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诞生成长。在某种意义上,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技术存在,更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好意象。
现有的互联网监管体系至少可区分出四种不同角色,即充当主导者的中央政府、充当执行者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充当协作者的运营机构以及充当自律和相互监督者的网民。不同角色的行动逻辑也各不相同。要理解多重角色如何能够殊途同归,必须进入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体察。
本书由一个强烈时代感的主题介入,最后又回到古老的价值层面,力图追寻“善”的政治。各方应有更多耐心和信心,为价值理想和现实权衡寻找对话余地。
李永刚,政治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政治、政治学基础理论、地方公共政策等。在《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战略与管理》、《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合著《政治哲学关键词》等。在国内较早从事互联网政治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相关课题。1999—2000年间创办中国最著名的个人学术网站“思想的境界”,在这家“公共行政之窗”关闭之后,对外发表《未完成的任务:写在“思想的境界”关站之后》。
作者有强烈的学术好奇心,有深度解析的冲动和能力,有综合判断需要的天赋悟性和冷静。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始终与其研究对象,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适度距离。他从一个命题切入,读者得到的启迪和收获,却远远超出命题本身。那些对当今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人,希望他们都没有错过读这本书的机会。
——林达(《总统是靠不住的》作者)
互联网不经意的一瞥,冲垮了阻挡太平洋的各国堤坝。前有古人,中国曾轮流采用大禹治水和修建长城的办法,应对类似挑战,并取得成功。后有来者,集其大成,用修建长城的方法治水,能否同样成功,历史再次考验民族生存智慧。
——姜奇平(《互联网周刊》主编)
作者准确阐述了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过程中的多方互动关系,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运营机构和网民的行动逻辑给予了新颖又充分的解释,对“防火墙”这一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合理的观察分析,对行动背后的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制度与结构因素展开了有深度的探寻。
——严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刻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经验事实。作者突破现象描述和线性思维的局限,建构了一个多阶层—多偏好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全方位了解监管政策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传统。本书开拓了技术条件下政治分析新视野;以“公共修辞”为平台的情理辩证立场,也为中国互联网的合作型治理提供了启示。
——张凤阳(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作者以传播为入口,以政治学为工具,以社会发展为旨归,对互联网管理视域中的根本问题予以了细致梳理和深入检讨,大者高屋建瓴,中者条分缕析,小者洞幽烛微,令人印象深刻。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不了解“我们的防火墙”就不了解中国互联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一部探索此一关键话题的学术专著,本书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