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数字创意设计
根据我本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会和在将近二十年专业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专业学生对专业书无一例外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喜爱和渴求,且在获得专业书前会渴望了解编者和书籍内容的相关资料。总括一下,可以归纳出读者迫切了解与编者相关的三个方面重要信息。
第一点(Who),也就是说我是谁(这本书是什么书)?第二点(What),我是做什么的(这本书能起到什么作用)?第三点(Give),我能给你什么(这本书能解决你什么问题和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
概括归纳的这三方面信息表明读者非常关注编者自身,也就是我的阅历和水准,因此在开始本书讲解前,先将编者和书的相关信息传达给读者,以提升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方便我们在后续课程中找到交点,更能融洽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1. 我是谁?我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位天津美术学院的在职教师,2000 年毕业至今,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以及自身的设计专业需求,用于提供解决方案的各类软件是我生活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 年,我的本科专业装潢设计(也就是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让我开始从事广告行业。2000 年的深圳之行让我了解了媒体的特点,使用的软件也从平面设计三剑客(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增加到了创意设计套件(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和影视套件(Premiere、After Effects)的组合。2004 年,我回归母校天津美术学院后,因主讲数字技术基础课程,加之拥有了Adobe 创意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身份,结识了各界软件技术大咖;Adobe“全家桶”的概念进入大脑后,我便一发不可收地开始喜欢各类新生软件中的特殊功能。2007 年开始的上海同济大学的软件工程硕士学习,让我了解了文科与工学的交叉力量,随后便将软件技术表达与时代载体变化为基础的设计专业融合创作研究定位为自己一生的工作方向。对于我的大量市场案例经验,为了方便学生吸收,我自2019 年至今不断在平台直播中对社会各阶段的学生用公益教学收集了教学思路,大学教师、设计师、行业专家陆续成为我的称谓。但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位学习者,与各位翻阅本书的同学一样,我希望能把这些年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与大家交流,从设计思维的养成、创作方法的培育、设计理论的填补、软件技术的应用、表现形式的创新、材料的使用及载体的选择等总结一套我认为相对容易理解的系统内容。这其实对应了很多问题,例如这个“白拿”时代(因身份为在职大学教师,我对市场中小伙伴们喜欢的一些网络流行术语中某些关键词保留自己的使用态度,望理解),我们能够凭借各种手段吸收多样性知识内容,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这些艺不压身的“碎片学习”方案可以帮助每个“小白”成为“大神”,当然这种随时、随地、随机的学习态度,一定能吸收有效知识,对工作或专业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但大家也经常会出现“一看就会,一学就废”的问题。即便是把教程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创新地完成自己的对应水平作品,你了解了风格,你了解了创作方法,你精通了对应的软件技术,你甚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你的新问题来了,我怎样能突破自己,创作出像“博主”一样的作品呢?而还有一个问题是你没意识到的,那就是即便你能创作出同类水平的作品,然后你发现,“买单”成了问题,无法变现其实是每位设计师梦想破灭的打击者,我们总不能什么事情都怪“甲方爸爸”。
也许在你去苦思冥想利用平生所学完成的一个作品根本不是他需要的,或者是他很需要,刷二维码付款前,这个作品因载体的需求根本无法形成产品,做不出来的实物,没有对材料终端了解的你,又如何在开启工作前能够确保它实实际际形成付费结果呢?
2. 我能给你什么?
首先作为从业二十余年的在职大学教师,我自信地认为我了解学生知识信息吸收的更好方法,那就是对作品创作结果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听得懂的语言。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每次都做到从“抄袭”到“超越”的变化,这应该是每个小节的效果,对于“小白”的“白又白”而言,我们应该从理论到实践,对应到从课堂到工作,形成教学系统的思维转化。再漂亮的作品,基于设计产品而言缺失功能后,都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结果。当然数字艺术中也包含纯艺术作品,因为个人自身的专业特点及特长,我们这里的数字艺术更多地倾向于对市场需求度相对较高的作品,因此,纯艺术类作品我们会涉及,但更多的会作为未来艺术思维发展品悟与设计视觉趋势分析,这些作品在我看来相对创作更加愉悦,因为可以更好地做到“无欲则刚”。
综上所述,我们在每个章节、每个案例、每个过程细节都会采用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去培育大家设计习惯,形成习惯后,再去学习或者创作作品就会顺其自然地完成相对于自身原有能力提高的作品,毕竟思维是作品萌生的起源。有了思维我们必须具备章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大家都懂,工具仅仅是表达作品的语言,组织正确的语言是需要语法(设计章法)的,这种章法包括: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设计、图文编排、版式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动态图形设计、视听语言、UI 交互设计、三维产品设计等。如果再根据载体讲这些章法理论应用,就会衍生出太多的信息数据概念,我们会在书中翔实地去品悟一个草图是如何在我手中变成实物产品的,因为案例都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作品,应该说带着温度的产品案例教学可能会让各位同学听起来更容易吸收。
3. 这是什么书?能给你解决什么问题?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和网络的神速发展,纸质书籍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吸收问题,尤其是工具讲解类书籍,稍有阅读经验的读者一定遇到过两句话之间缺少几个字就要去大费周折地看上几遍的情况,最终有可能放弃这个章节去采用网络资源填补,同时在网络上也存在着讲师语速过快、没有笔记和要点记载等问题,或者有,大家也懒得去打印梳理,最终仅仅学会一个案例,而创作核心及设计理念又要去找别的资源对应,完全自学很有可能形成片段记忆,成了你“曾经会过的技能”。
如果说上面的两个问题是两种不同媒介的教学资源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更加严肃了。那就是纯软件技术学习与纯专业知识学习的组合,你可能需要买上几本书,然后拿出大量的时间去将至少两位编者的经验融合在一起,之后你仍然发现,就算融合了,在你的工作中却始终没遇到过展现功力的机遇,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学到的是一类产品、一种形式、单一层面的方法,而不是可以激发赋能的经验运用。说到这里,读者可能认为我是夸大其词,咱们暂且先铺开本书的功能要点,再浪费你些许时间去看看目录,可能你会增加一些对我的信任度。毕竟这本书经历了两年的网络市场调研,我还是对它有一定信心的。
本书将采用全案实录的方式,与书籍文字对应,形成教材。所有教学内容都会采用视频对应的方式传输给读者,视频教学操作实时显现鼠标与键盘快捷键,并在书籍中形成要点展示,书籍中文字形成对视频教学的重点概括,依据难点和重点,将对各个操作步骤形成刚性记忆标注。你可以尝试看视频后,再去看书,或者同步视频跟学过程中将书作为已经完成的重点笔记,二者相辅相成会提高你的学习效率。此外,本书每个步骤都会与市场中的设计要点相结合,就算是Photoshop 里的裁切,我也会告诉你它和设计构图的关系,工具就是工具,没有大脑的支配,不要期望它能给你解决大数据的艺术设计——人工智能。
本书共收集了16 款设计常用软件,这之中有大家熟悉的Photoshop,也有大家望而却步的Cinema 4D;有静态的插画软件Illustrator,也有动态入门的二维无纸动画软件Animate;有摄影专业调色Lightroom, 也有视频创作的Premiere 和After Effects;有专业版UI 设计软件XD,也有网络版秀米和墨刀的App 与公众号制作快速学习。当我们打开新生类软件DN做产品设计时,可能这个看似做样机的模板类3D 软件会让你在结合其他软件使用中眼前一亮,如果再去说超过2TB 的教学同步素材和资源,再去说不断更新的样机和模板资源群,再去说定期的免费直播见面课的话就略显一些“铜臭味”,我们不如翻开下一页去看看目录,因为那里一定有你会喊出的那句话:“终于找到了。”在结束这本书的介绍前,我要提醒大家我在视频中的一句口头禅:“你懂我的意思吗?”因为这句口头禅意味着在你学到一定程度时,也许会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确,我也是学习者,和大家一样都是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书中出现一些谬误在所难免,也请大家给予指正,以利改进。此外,这句口头禅也代表我作为教师最怕的一件事,就是:你不懂我的意思,你得去问我如何解决,因此,本书会提供给大家一个学习讨论的群,那里有大量和你我一样的小伙伴,在那里你将在第一时间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我等你……
王中谋(糖醋教师)
200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装潢系,
获学士学位,2007 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获得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导
Adobe 创意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ACAA 中国数字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CSIA 中软行业协会专家委员
天津市城市规划协会会员
首都挑战杯创新创业导师
天津市“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评委
天津市信息中心特聘教师
天津百名杰出设计人才
所授课程“数字技术基础”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