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53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53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 pdf下载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出版年 2019-01
页数 390页
装帧 精装
评分 8.5(豆瓣)
8.99¥ 10.99¥

内容简介

本篇主要提供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内容简介

  《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第2版)》主要关注技术“超连接”的特性,通过分析数字的、社交的和移动的媒体对个体造成的影响来重新审视媒介、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审视以往有关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社会讨论,结合自己在传播学和心理学领域25年的研究心得,关注互联网中的身份认同、连接构成、社群组织等现象,以及这些特殊的传播现象对人的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
  《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第2版)》面向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方向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特别是对网络传播、新媒体研究等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有较大的启发,还适用于技术专家、研究者和科技批评家。

作者简介

  玛丽·吉科(Mary Chayko),美国罗格斯大学传播学教授,传播与信息学院本科生学科交叉项目主任。吉科博士致力于研究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社区、社会和自我的影响,著有《便携式社区:在线连接和移动连接的社会动态》(Portable Communities: The Social Dynamics of Online and Mobile Connectedness)《连接: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形成社会联系和社区》(Connecting: How We Form Social Bond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Internet Age)等,她还与科里·多尔冈共同主编了论文集《公共社会学的先行者:<人文与社会>三十年》(Pioneers in Public Sociology: Thirty Years of Humanity and Society)。
  
  黄雅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现任教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SSCI/CSSCI/TSSCI刊物上发表新闻传播相关专业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超连接
互联网
数字媒介
技术——社会生活
技术、中介化以及创新的扩散
社会性
关于本书

第二章 创造互联网时代
信息与传播技术简史
计算机与互联网简史
网的诞生
深层的“暗”网也在出现
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
早期的在线联网
全功能的社交网络站点和社交媒体
21世纪前十年的三重革命

第三章 适应数字环境
具有社会情感性的空间、文化和社会
为什么不是网络空间
在线社区、网络和联网
创造数字环境
现实、在场和接近性
现实和大脑
情感和亲密感
那么……身体性呢
线上与线下的交叉

第四章 分享和监视
参与式文化中的分享与产消
众包
点赞和关注,以及被点赞和吸粉
在线内容的所有权
散播和发表信息的权力
准确性、不准确性以及假新闻和假信息的崛起和扩散
纵向的或不对称的监视
横向的或社交的监视
隐私与模糊

第五章 全球影响和不平等
全球化与技术
分层和不平等
文化差异
黑客、危险、犯罪和战争
寻找答案、弥合分歧
回应权力:社会组织、运动与行动主义
公民新闻的崛起

第六章 技术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自我和身份
自我的发展和表演
自我的表达
当身份被边缘化
线上线下同时成长
社会化永无止境:成年人的社会化

第七章 交友、约会和联系
互动
制造数字连接
“化学反应”与同步性
友谊:线上的和线下的
调情、约会、恋爱和性
信任和社会支持
人际冲突和骚扰
数字关系的期限

第八章 技术——社会制度
制度“心脏”:家庭
医疗保健
宗教
工作和商业
教育和图书馆
政治和治理
媒体

第九章 全天候超连接的利弊得失
持续在线
便利性与微协调
玩闹、游戏和娱乐
多任务和注意广度
压力、信息超载以及错失恐惧
紧急情况
依赖和成瘾
健康与情绪
被插入社会

第十章 我们的超连接未来
新兴的和正在涌现的技术
未来的技术——社会路径
人机连接
我们的个人道路

精彩书摘

  《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第2版)》:
  人们一直希望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能帮助政府为他们的选民服务。政府的任务是集中地、有组织地维护和改善公民社会参与的机会。如果能被以恰当的方式使用,数字技术将有助于政府机构的协调、提高效率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在面对着财政压力和负担以及政治动荡的时期,这是非常需要的。不幸的是,政府仍然经常以低效的方式运作,并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工具和战略。因此,很少有政府能够充分地从数字化中获益。
  政府机构(财政、国防、教育、社会服务)通常有不同的通信系统和基础设施。他们虽然都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但不同系统之间常常是相互分离的和不协调的,部分原因是各部门不希望失去自主权。技术专家大卫·霍文顿和克里斯·巴特利的报告(David Hovenden & Chris Bartlett,2013)说,“就像有些公司,其战略与成功所需要的能力不一致,这导致缺乏对政府或机构真正使命的关注,以及缺乏成功实现这一使命的能力。”
  对数字技术的深入整合和使用可以帮助政府应对这些挑战。强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可以使各国政府整合其能力,使各机构联合起来,并为面对的问题制订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政府可以成为其构成部分的中间人,通过使用共享的数字技术将各机构整合起来并使彼此能够进行对话。尽管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但技术会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低的成本。但到目前为止,由于政治上的限制以及改变现状(以及资助)的困难,这些机会基本上被忽视了。
  在实施数字基础设施倡议方面,资源有限的小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虽然他们必须在全球经济和社会中运作,但他们的技术往往不能胜任这项任务。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一些国家正试图以数字方式协调各机构和服务,但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当资源非常有限时,技术的过时一一对于所有拥有数字组件的组织来说都是个隐忧——更令人担忧。所有政府、产业和组织都认为,以安全和持续的方式捕捉、维护和保存电子记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Ngulube,2012)。
  对政府的传播和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更全面的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电子政府(e-government)-日益成为可能。一个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可以从头开始重建,用来协调公民的身份认证、记录、征税、社会服务和医疗保健等关键系统。由于整个系统都是为数字互联而设计的,因此也应当为个人提供一种控制隐私和数据的手段。爱沙尼亚这个小国经历了全面的传播和信息基础设施的重建,证明了这种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可以实现的——尽管它的规模比许多其他国家小得多(Tamkivi,2014)。而且,像之前提到的一样,应该注意到,许多互联的数字化信息的安全是无法保证的。
  此外,选举周期也有利于提出短期而非长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执政者必须较早地在他们的任期内考虑下一次选举的战略,并可能优先考虑那些更简单、更直接的解决办法。技术问题并不总是可见的,而且很少有快速的解决方法。此外,由于缺乏技术介入手段,一些公民被直接地和象征性地从有关技术的公民对话中排除出去。
  一些政府使用数字技术来监视其他政府、政治团体,甚至是他们自己的公民。为了给公民提供安全保障,政府——包括美国的政府——通过访问和监测公民的互联网活动、短信和/或电话,来观察和窃听人们的行为。在美国,这引发了宪法问题:在没有具体威胁的情况下,这种监控是否合法。政府通常反驳说,为了防止和解除危险,一些监测是必要的;2001年《爱国者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其公民的数据进行大量收集,这一法案是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之后迅速通过的。对于公众来说,对这种监视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很重要的,因为更大的问题——政府参与公民生活的适当范围——会影响我们所有人。
  技术也影响着选民选择怎样的政治领袖来管理我们的社会。在19世纪,当铁路是长途旅行的主要手段时,政治家们采用“汽笛停靠站”(whistle-stop)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铁路旅行,与自己的选民见面。当电视开始变得重要时,最适合电视显示的候选人(从约翰.F.肯尼迪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如今,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有效地在网上和社交媒体上与选民取得联系的候选人更有可能当选。社交媒体专家现在是政治竞选运动的重要工作人员。
  ……

前言/序言

  这是一个新兴媒体高歌猛进的时代。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二十多年,见证了网络社会的异军突起。“互联网+”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新媒体的增长空间。截至2015年6月,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趋近50%,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七成。作为对比,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保持在六成以上,从理论上说,如果电视机全部消失,对城市的影响已不太大,尽管还是会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区的收视需求;同样,如果报纸全部消失,对大部分读报人口来说影响也不太大,尽管其阅读体验可能会下降不少。互联网和手机对于传统报纸和电视的替代性,越来越强。只要有手机在,没有报纸的日子并非难以忍受;只要有电脑、平板电脑和互联网,没有大屏幕彩电的日子也没那么难熬。人们对移动和社交的迷恋,甚至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症候”。新媒体,正在成为人体的新延伸。
  曾几何时,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物品是空气和阳光,如今可能就要数互联网上的信息了。网络信息的市场均衡价格,近乎为零。免费带动付费,以至于数字经济蓬勃生长。专业机构和众包生产参差不一的内容,一起被投进了免费的染缸,难分彼此。在报纸的黄金时代,读者挑错的来电来函络绎不绝。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低劣信息的容忍度却增加了,见猎心喜,愿意忍受免费、新奇而营养价值或许不高的内容。互联网以及整个新媒体家族,作为巨大的分布式的数据生产、复制工厂和推送、分享空间,具有一种吞噬性的力量。几乎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迅速数字化。这样一种近乎“黑洞”般的传播能力,使得任何单体的模拟制式的传播者黯然失色。新媒体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内容、娱乐和各种各样的应用市场。
  从产业结构层面来看,互联网以及新媒体世界的控制力,掌握在技术取向的大型平台和超级运营商的手中,这些大型平台和超级运营商,如谷歌、苹果、百度、腾讯、阿里等,逐渐囊括了信息聚合、信息储存、信息搜索、社交娱乐、地理位置服务、数据挖掘、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环信息经济圈。新闻,只是它们的副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