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概率与统计卷 pdf下载pdf下载

问题驱动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概率与统计卷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本篇提供书籍《问题驱动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概率与统计卷》百度网盘pdf下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出版时间:2019-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数学内容的思想性针对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为中学教师的教学和大学师范生以及数学教育研究生提供了建议性意见,书中针对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设计了大量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特别是从实分析的角度看概率,在高观点下又不失通俗易懂地重新审视概率,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概率论。
本书有别于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书籍,作者融数十年数学研究经验与教学经验于数学教育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直接面向一线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不失为一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线教师教学参考书。
本书适合大学师范生作为教法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中学一线教师的培训用书或教学指导用书,还可以作为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目录




目 / 录




第1章排列与组合/

1.1组合学简史

1.2排列组合教学策略

1.2.1计数原理

1.2.2排列

1.2.3组合

1.2.4二项式定理


第2章从赌场走向数学殿堂的概率论/

2.1古典概型

2.1.1赌徒梅累的问题

2.1.2古典概型

2.1.3统计意义下的概率定义

2.2几何概型

2.2.1“模糊”的几何概型

2.2.2关于贝特朗悖论

2.3公理化的概率论

2.3.1公理化概率论的缘起

2.3.2公理化概率论的诞生


2.4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

2.4.1随机变量

2.4.2分布函数

2.5概率论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

2.5.1概率论的教育价值

2.5.2教学策略

2.6从一道高考概率压轴题及其标准答案看概率教学

2.6.1从掷骰子说起

2.6.22018年高考全国理科数学卷I第20题及其解答剖析

2.6.3何时可以用二项分布替代超几何分布

2.6.4从考试命题到课堂教学

2.7概率论教学案例设计

2.7.1必修3教学案例设计

2.7.2选修23教学案例设计


第3章统计——数理统计还是社会统计/

3.1统计学简史

3.2统计学分类

3.3概率为先还是统计为先

3.3.1概率与统计的逻辑梳理

3.3.2线性回归分析

3.4统计学教学策略

3.4.1随机样本与频率直方图

3.4.2统计推断

3.4.3回归分析


3.5统计学案例设计

3.5.1必修3 统计教学案例设计

3.5.2选修23统计教学案例设计



第4章从实分析到概率论/

4.1测度论的起源

4.1.1为什么要了解测度

4.1.2勒贝格测度简介

4.2可测函数

4.2.1可测函数的定义

4.2.2可测函数的性质

4.2.3依测度收敛

4.3勒贝格积分简介

4.3.1勒贝格积分的基本思想

4.3.2勒贝格积分的性质

4.3.3两种积分之间的关系

4.4勒贝格积分对数学的影响

4.4.1勒贝格积分对傅里叶分析的影响

4.4.2勒贝格积分对概率论的影响

4.4.3勒贝格积分对泛函分析的影响

4.5有界变差函数

4.5.1有界变差函数及其性质

4.5.2有界变差函数的分解与分布函数的结构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1章排列与组合
1.1组合学简史


计数原理、排列组合缘于人们对生活中存在的数与形及其关系的发现和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易经》中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以六十为周期来记载月和年,河图、洛书中关于幻方的记载,这些可能是最早研究的组合问题。有学者考证,易经诞生于五千年前,也有人考证说它诞生于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这对于教学并不重要。传统上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相传伏羲时期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于是圣人伏羲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春秋时期,孔子作《易传》。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也就是说,《易经》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古人对组合学的研究不仅由来已久,而且颇为深奥。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可能是对组合问题研究得最早的西方人,考古学家发现了1000多年前写在羊皮纸上的阿基米德手稿的副本,2003年,这篇论文被成功破译了出来,发现研究的是“十四巧板”问题。阿基米德试图计算将14条不规则的纸带拼成正方形所有可能的拼法,现在大家把这个问题称为贴瓷砖(tiling)问题。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研究了这个问题,并设立了一个100美金的奖项来征集答案。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系的比尔·卡特勒借助计算机得出的答案是17152种拼法。不过数学家们希望找到一种数学证明,他们用纸和笔对排列进行分类,共24个基本族,基本解法是536种,考虑旋转32种,答案也是17152种。
历史上最著名的组合问题是宋朝时期所谓的“贾宪三角”,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间,贾宪首先发现了二项式系数,后来杨辉将它整理记载在他的《续古抉奇法》一书中。这就是后人通常所说的杨辉三角。差不多同时期发现这个组合数的不仅是贾宪,印度的婆什迦罗也发现了这种组合数,这位数学家对微积分也是有贡献的,事实上他比牛顿与莱布尼茨更早地研究了微积分(大约早500年)。帕斯卡研究这个问题则是在17世纪中叶。组合论的系统研究应该缘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他与牛顿被公认为共同发明了微积分,莱布尼茨所著《论组合的艺术》是组合数学的第一部专著,他在书中首次使用了组合论(combinatorics)一词。
虽然一般的数学史对组合数学的介绍并不多见,但随着组合数学的发展,它已经逐步形成了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其方法与思想已经渗透到众多数学领域乃至自然科学。例如生命科学中DNA的结构本质上就是组合数学中的序列结构。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则是利用算法处理离散数据,而广义的组合数学就是离散数学。组合数学是图论、代数结构、数理逻辑等的总称,它是一门研究离散对象的科学。图论、拓扑、分析学等数学分支与组合数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组合数学大致可以分为经典组合学、组合设计、组合序、图与超图和组合多面形与最优化。中学阶段介绍的计数原理及排列组合属于组合数学的最基础部分,虽然内容是十分基础与传统的,但教法上却有一定的难度。
1.2排列组合教学策略
1.2.1计数原理

1.2排列组合教学策略
与教材的很多内容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编写逻辑是比较顺畅的,如果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依然有可以改善之处。某版本教材通过交通问题引入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无可厚非,不过如果考虑到教材的前后呼应以及适当的难度梯度,可能换一种方式更合适一些。这一章是概率的基础,如果能做到问题相对统一或许更好。例如不妨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层层展开。
问题1工商部门为了检查某个厂家的某类商品是否合格,决定从该商品的各大销售点抽取产品检验,已知该产品共有n个经销点,每个经销点分别有该产品m1,m2,…,mn件,如果从市场上所有的该商品中任意抽取一件,共有多少种抽取方法?
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一般的加法原理,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而且为后面的排列组合问题打下了基础,因为只要针对同样的情境把问题设计得稍微一般一点,就可以引出一般的排列组合问题。
问题2工商部门为了检查某个厂家的某类商品是否合格,决定从该商品的各经销点抽取产品检验,已知该商品共有n个经销点,每个经销点分别有该商品m1,m2,…,mn件,如果从市场上该商品的每个经销点各抽取一件,共有多少种抽取方法?
“从市场上所有该商品中抽取一件”运用的是加法原理,而“每个经销点各抽取一件”运用的则是乘法原理。这两个问题的好处在于难度不大,但又不像教材中的例子那样稍显肤浅,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回答。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一般的加法原理(分类计数原理)与乘法原理(分步计数原理)。此外,我们认为,用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命名这两个原理可能更合适一点,既符合习惯,也更能反映这两个原理的本质。例如,问题2中也许是工商部门分派人手同时到各个经销点抽取样品,抽取是同时进行的,哪里来的分步进行?教材中的例子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陷阱。就产品抽检而言,既有可能是同时从各个经销点抽样,也有可能是同一个(或一批)人分别从各个经销点依次抽样(即分步进行),甚至有可能是每个人分别从若干个经销点抽样,无论是什么样的抽检顺序,本质都只有一个: 从每个经销点抽取一个样品。不应该让非本质的程序化过程掩盖数学的本质。
1.2.2排列
与组合相比,排列概念的教学难度不是很大,不过教材引入的问题显得松散了一点,某版教材首先从选班长开始:
考察下面两个问题:
(1) 高二(1)班准备从甲、乙、丙这3名学生中选出2人分别担任班长和副班长,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 从1,2,3这3个数字中取出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这样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上面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特征?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来刻画?
第一个问题尚有一定的生活意义,虽然现实中选班长是有条件的选择,通常是学生投票表决或老师指定,但作为一种可能性分析也是可以的。在这两个例子的基础上引出了排列的概念,接下来又举出了有4个元素的例子:
例1(1) 写出从a,b,c,d这4个字母中,取出2个字母的所有排列;
(2) 写出从a,b,c,d这4个字母中,取出3个字母的所有排列。
有了教材开头的两个例子,其实不需要再针对特殊情形单独举例,可以稍微一般化,在对一般化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某些特殊情形,这样更符合科学研究的习惯。既然我们的课程标准强调生活化,这类问题恰恰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价值,例如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
问题3物流公司要运送一批货物到n个不同的目的地,为了计算运输成本,在优化运输路径之前,需要搞清楚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将货物运送到各个目的地,进而核算成本,选择最佳路径。你能帮物流公司计算一下有多少种不同的运输路线吗?
这是个具有经济意义的简单物流问题,学生并不难理解,不妨先从n=3,4,5等开始,逐步过渡到一般的n。在此基础上,考虑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
问题4物流公司要运送一批货物到n个不同的目的地,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一次只能送达其中的m(m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排列问题也就清楚了,在此基础上可以抽象出一般的排列概念,并归纳出排列数公式。
如果觉得需要,还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稍微拓展一下:
问题5如果你用0~9十个数字为你的计算机设置首位不为0且无重复数字的6位数密码,请问可以设置多少种密码?
这个问题的难度在于首位数不能为0,学生需要细加分析后才能搞明白。实际的密码可能会出现重复数字,所以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延伸一下上面的问题:
问题6如果你用0~9十个数字为你的计算机设置首位不为0的6位数密码,请问可以设置多少种密码?
问题7如果你用0~9十个数字及26个小写英文字母为你的计算机设置首位不为0且无重复字符的8位数密码,请问可以设置多少种密码?
计算排列数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像教材那样将4个字母的各种可能情形罗列出来,显得比较烦琐。最简单的办法是画一个有n个格子的框,然后考察用m(m≥n)个标有不同数字的虚拟物体分别往第1个格子、第2个格子、……、第n个格子里“放”,看共有多少种可能的放置方法?教材最后的总结还是比较到位的。
1.2.3组合
组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应用也最为广泛,无论是后续的二项式定理还是概率论中的古典概型以及二项分布等都与之有关,而且其中可能出现很困难的问题。教材通过两个与排列类似的问题引入:
考察下面两个问题:
(1) 高二(1)班从甲、乙、丙这3名同学中选2名代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 从1,2,3这3个数字中取出2个数字,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的集合?
这两个问题与上一节中相应的排列问题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如果说问题(1)尚且算是一个有点意义的问题,问题(2)就有点牵强了,不过教材通过这两个例子解释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还是比较清楚的。遗憾的是,教材引入组合的概念显得匆忙了一点,至少应该在此之前举一个稍微一般一点的例子。在给出了组合的概念后,接着又引出了下面的例子:
例1
写出从a,b,c这3个元素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例1与问题(2)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不直接针对问题(2)进行计算呢?同样的问题是,在介绍了这个例子之后,马上给出了一般性的组合数概念,这个跳跃度显得大了一点。此后直接给出了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一般地,求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Amn,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 先求出从这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Cmn;
第二步: 求每一个组合中m个元素的全排列数Amm。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Amn=Cmn·Amm,因此,我们得到组合数公式
Cmn=AmnAmm=n(n-1)(n-2)…(n-m+1)m!,
这里n,m∈N*,并且m≤n。因为
Amn=n!(n-m)!,

所以,上面的组合数公式还可以写成
Cmn=n!m!(n-m)!。
从问题(1)、(2)到组合数公式之间似乎缺少了一个过渡过程,如果中间辅以一个稍微一般性的例子并对组合数做出分析,或许学生更容易理解。组合数公式后以从a,b,c,d 4个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为例列出一个表格,我们觉得这个表格对于学生理解一般组合数公式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为一般的组合数公式并不能通过列表来计算,应该通过特殊情况的组合数计算寻找一般的规律。如果在组合数公式前对一般情形做更细致的分析,也就是在“感知”与“抽象”之间增加“归纳”“概括”过程或许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
问题8工商部门经常会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合格检查,在产品数量比较庞大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抽取部分商品检测。假设某商场有某种商品n件,现从这n件商品中任意抽取m(m
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排列数与组合数之间的关系,不妨先从5件商品中抽取若干件开始进行分析,例如,如果从5件商品中任意抽取3件商品,有多少种抽取方法?显然抽取出来的商品不需要进行排序,为了算出组合数,姑且先假设5件商品标着不同的序号(例如每件商品实际上都有二维码),考察任意抽取3件的排列数A35,排列数的计算过程既可以用前面画格子的办法计算,也可以分步计算,即先计算从5件商品中任意抽取3件的组合数,然后再将每次抽取出来的商品排序,这两步过程合在一起与前面的画格子排列方法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每次取出来的3件商品有多少种排列方法?显然是3!,因此从5件商品中任意抽取3件的排列数等于任意抽取3件商品的组合数与3件商品全排列的乘积: A35=C35·A33。检测商品实际是不需要考虑顺序的,也就是商品被抽取出来后不需要再排序了,所以组合数应为5件商品任意抽取3件商品的排列数除以3件商品的排列数,即
C35=A35A33。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一般情形,那么一般的组合数公式就好解释了。
计数应用题的选择有值得斟酌之处,教材拟了两个例子:
例1高二(1)班有30名男生,20名女生。从50名学生中选3名男生、2名女生分别担任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例22名女生、4名男生排成一排,问:
(1) 2名女生相邻的不同排法共有多少种?
(2) 女生甲必须排在女生乙的左边(不一定相邻)的不同排法共有多少种?
从排列数公式与组合数公式一下子跳到类似例2的问题,难度梯度是不是太大了一点?此外,现实中恐怕没有哪个班级如例1那样选择班干部,总会附加一些条件,所以,这是一个不真实的生活情境。如何创设一些承载类似问题的真实情境,值得教师们认真思考。我们不妨将原问题稍作修改,或许更真实一些。
问题9某中学高二(1)班有30名男生,20名女生,学校为了考察各班同学平时锻炼身体的情况,决定从50名学生中任选3名男生、2名女生与其他班级同学一起分别参加5项不同的体育竞赛,每个同学只能任选一个项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如果想拓展一下,还可以进一步这样设计:
问题10某中学高二(1)班有30名男生,20名女生,学校为了考察各班同学平时锻炼身体的情况,决定从50名学生中任选3名男生、2名女生与其他班级同学一起分别参加10个体育项目中的5项竞赛,每个同学只能任选一个项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现实中这两类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如果需要继续拓展,可以在问题10的基础上再次改进:
问题11某中学高二(1)班有30名男生,20名女生,学校为了考察各班同学平时锻炼身体的情况,决定从50名学生中任选3名男生、2名女生与其他班级同学一起分别参加10个体育项目中的5项竞赛,每个同学只能任选一个项目,但其中100m跨栏只能女生参加,110m跨栏只能男生参加,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如果不是为了竞赛,作为中学生,到这个难度应该可以了。
1.2.4二项式定理
如果不去牵强附会地创设一些所谓的生活化情境,教材的处理还是相对比较得体的,例如二项式定理的处理就可圈可点,先从2次、3次因式的展开过渡到任意n次二项式展开,从中分析出系数的规律,从定理的证明到几个例子的选择都是适当的。美中不足的是,教材一如既往地没有以通常定理的陈述方式呈现二项式定理,我们觉得这是教材的一大败笔,无论是一个新概念还是新命题、新定理的出现,最好以一种惯用的标准方式陈述,它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最好能做一番直观解释,这对于以后的概率论学习会有帮助,否则学生只会机械套用。教材中给出了二项式系数的4个重要性质:

(1) Cmn=Cn-mn。
(2) Cmn+Cm-1n=Cmn+1。
(3) 当m<(n-1)/2时,Cmn(n-1)/2时,Cm+1n(4) C0n+C1n+…+Cnn=2n。
Cmn为什么等于Cn-mn? 可以这样解释性质(1): 从n个元素中抽取m个元素后还剩下多少元素?显然是n-m,这就是说,每抽取m个元素,就剩下n-m个元素,反之,如果抽取n-m个元素,则剩下m个元素,因此从n个元素中抽取m个元素与从n个元素中抽取n-m个元素有一样多的方法。
性质(2)可以这样解释: 在n+1个元素中先取定一个元素,再从n+1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取出来的m个元素中含事先取定的元素,另一种可能是不含事先取定的元素。如果含事先取定的元素,那么只需要从剩下的n个元素中任取m-1个元素即可,如果不含事先取定的元素,则从剩下的n个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因此有
Cmn+1=Cmn+Cm-1n。

性质(3)的后半部分根据性质(1)很容易得到,关键是前半部分的解释。这个问题的分析相对复杂一些,假设从n个元素中任意选取m+1个元素,共有Cm+1n种方法。我们还有一种选取方法,先从n个元素中选取m个元素,共有Cmn种方法,再从剩下的n-m个元素中选取一个,共有C1n-m种方法,但这种选取方法显然有了先后顺序,也就是第二次选取出来的元素与第一次选取出来的m个元素之间有了先后顺序,第m+1个元素与前面的m个元素间有多少种可能的顺序呢?打个比方,m个人随便站成一排,不考虑顺序,第m+1个人可以插队,有多少种插队方法?显然有m+1种,把这个顺序除去之后得到的就是m+1个的组合数了。因此有
Cm+1n=CmnC1n-mm+1=Cmn(n-m)m+1。

性质(4)是比较重要的,它说明了一个具有n个元素的集合共有多少子集。例如,一个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有n个元素,那么这个随机试验共有多少个随机事件?这个问题相当于问样本空间的子集全体构成的集合含多少元素。以班级为例,如果一个班有50人,那么从班级任意选取若干人参加某个活动的方法有多少种?其中包括放弃参加与全体出动,显而易见,共有C050+C150+…+C5050=(1+1)50=250种选取方法。做出这些解释后,学生就能理解这些性质的内在含义,不需要死记硬背也能懂得如何运用。
如果搞清楚计数原理、排列组合的本质,教案的设计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本章略去教案设计。

前言/序言

中学该不该教概率与统计似乎是有分歧的,不赞同讲授概率与统计的人无非出于两个原因: 一是中学的概率与统计内容不太好处理,仅就几何概型而论就存在许多问题; 二是很多中学教师自身就没学过概率与统计,过去大学数学专业的概率内容一般是作为必修课开设的,但统计则是作为选修课,教师自身都不熟悉的内容,如何教会学生?不过该不该教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我们的目的是在既定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基础上尽可能将相关内容做一番梳理,为一线教师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从教材的编写看,我们觉得有些方面有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空间。高中概率、统计分别安排在教材必修3与选修23中,从内容的编排看,也许将统计放在概率之后更便于处理。虽然从大的方面看,统计通常分为数理统计与社会统计两个分支,但作为数学课程的一部分,可能侧重于概率基础上的数理统计更合适一些。而且先介绍概率,统计部分的一些概念也更方便与概率相统一,例如概率中的样本空间与统计中的总体是什么关系?样本空间中的样本点与总体中的样本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可能在先介绍概率之后更容易阐述清楚。至于是将统计放在选修部分还是按照现有的必修与选修内容将统计调整至概率之后倒也无妨。
概率与统计进一步完善的第二个方面是内容的陈述应尽可能科学,例如将随机变量与函数做类比是不合适的,随机变量是现实到数量的数学化过程,函数则是两个经过数学化后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映射如同集合一样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以映射作为两个概念的共性做类比不仅可能掩盖了概念内在的本质,还容易让人对概念的内涵产生错误的理解。如果学生能理解随机变量,那么对分布函数的理解就不会感到太困难,随机变量的引入正是为了建立分布函数,通过分布函数来描述随机现象的概率分布,如果不需要引入分布函数概念,随机变量就不是必需的。连续型分布函数的由来也有值得斟酌之处,中学阶段虽然介绍导数与积分概念,但并没有介绍极限概念,以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极限定义连续型分布可能会让没有学习过极限的中学生感到茫然。事实上,频率分布直方图一旦发生变化,就意味着离散的概率分布在发生变化,换句话说,连续的概率分布是离散概率分布的极限,这让对通常的函数极限都一无所知的中学生如何理解一个离散概率分布的极限?一些重要概念或公式最好尽可能阐述清楚,不加解释地直接给出概念和公式除了让学生机械套用,恐怕很难真正学以致用,假以时日,这些概念与公式慢慢就淡忘了,更不用说运用其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关于χ2检验就存在这个问题,教材不加解释直接给出了公式,这个公式在说什么?为什么要用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差的平方去比期望频数?它为什么比根据列联表中四个数据得到的绝对值|ad-bc|更能说明两个分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此外,概念与定理的陈述最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以“定义: ……”“定理: ……”等方式呈现,既符合传统习惯,也可以起到对概念、定理的强调作用。
本卷的目的是对高中涉及的概率与统计内容做一个梳理,希望由此弄清楚一些概念、定理的来龙去脉,揭示出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指出教材中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同时通过案例的形式对概率与统计的大部分内容给出了教学建议,方便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尤其是针对教材中值得斟酌的一些内容给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些案例并非中学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教案,但可以作为教师设计教案的参考。
最后一章以科普的方式介绍了实分析的基础知识,从勒贝格测度到抽象测度都做了简要介绍,特别是对有界变差函数以及有界变差函数与分布函数的关系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虽然中学教材没有介绍分布函数,但作为教师,如果只知道随机变量,不知道分布函数,恐怕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引入随机变量。通过有界变差函数的若尔当分解与勒贝格分解可以看出分布函数恰好是连续单调递增函数与单调递增的奇异函数之和,分布函数这一结构性结论对于理解分布函数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一些图片并非我们首创,乃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本书很多观点与建议纯属个人陋见,正确与否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及专家们提出宝贵意见。
曹广福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