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制图及CAD》[42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化工制图及CAD》[42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化工制图及CAD pdf下载

出版社 京东图书自营旗舰店
出版年 2020-05
页数 390页
装帧 精装
评分 8.8(豆瓣)
8.99¥ 10.99¥

内容简介

本篇主要提供化工制图及CAD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内容简介

  《化工制图及CAD》首先介绍了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详细讲解了化工设备图、化工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的绘制方法及步骤、遵循的规范、识图方法和步骤等化工工程图样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制图和识图过程中的一些窍门,同时还介绍了有关AutoCAD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化工制图中的应用。
  《化工制图及CAD》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从事化工工艺及化工设备设计、制造和使用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化工制图的概念
1.2 化工图样的总体分类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
2.1 图纸幅面和格式(GB/T 14689)
2.2 标题栏及方位(GB/T 10609.1)
2.3 比例(GB/T 14690)
2.4 图线(GB/T 4457.4)
2.5 图样上的汉字、字母和数字(GB/T 14691)
2.6 尺寸标注(GB/T 4458.4)

第3章 化工设备图
3.1 概述
3.2 化工设备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3 化工设备图的表达方法
3.4 化工设备图的绘制
3.5 化工设备图的阅读
3.6 化工设备中标准化通用、常用零部件表示

第4章 工艺流程图绘制
4.1 工艺流程图概述
4.2 工艺流程图分类
4.3 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图示方法

第5章 设备布置图
5.1 设备布置图的作用和内容
5.2 绘制设备布置图应遵循的规定
5.3 设备布置图的视图
5.4 设备布置图的尺寸及必要标注
5.5 设备布置图其他内容
5.6 设备布置图的绘制
5.7 设备布置图的阅读

第6章 化工管道布置图
6.1 管道布置图
6.2 管道布置图的绘制
6.3 管道布置图的阅读

第7章 AutoCAD绘图基础
7.1 AutoCAD软件基础
7.2 AutoCAD绘图环境设定
7.3 文字与尺寸标注
7.4 尺寸标注
7.5 基本2D图形对象的绘制
7.6 基本2D图形对象的编辑修改
7.7 块的创建
7.8 图形文件输出
7.9 AutoCAD绘图实践及练习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化工图样是化学化工领域工程技术上用来表达设计思想和进行技术交流的主要载体,是企业组织生产和施工的重要工具,被喻为化工技术工作者交流技术思想的“无声语言”。任何工程项目或设备的施工制作及检验、维修等必须以图样为依据。作为化工领域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看懂和识读一般化工设备图和工艺流程图是其开展相关工作的基本要求。本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按照化工图样的基本认知规律和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从教学实际出发,考虑了当前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中少学时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处理上更侧重于相关知识、规范的实际应用,在化工图样绘制规范的介绍中,结合化工设备、化工流程的自身特点和表达要求而展开,同时辅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图表并用、规范具体。在内容安排上,除了介绍化工制图相关规范、规定外,考虑到计算机绘图已成为辅助设计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手段,本书相应介绍了Auto-CAD绘图软件的基本内容,以及融入了我们在使用绘图软件中的一些使用技巧和心得体会,并在书末配备了部分针对性的上机练习题目,以方便初学者使用。本书的编写以“实用、适用、基本够用”为原则,并体现“通俗、精炼,可快速上手”的编写风格,以解决一些教材中存在的内容“杂、乱、多”,不方便初学者使用的实际问题。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主要依据《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和格式》(GB/T14689-2008)、《化工工艺设计施工图内容和深度统一规定》(HG/T20519-2009)、《过程测量与控制仪表的功能标志及图形符号》(HG/T20505-2014)、《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HG/T20546-2009)、《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HG/T20549-1998)、《化工设备设计文件编制规定》(HG/T20668-2000)等技术规范和规定,并参考了国内外同类教材。
  本书由万永周、肖雷任主编,周志伟、孟献梁、周敏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第2章、第3章的部分内容及第7章的部分内容由万永周编写,第6章部分内容、第7章部分内容由肖雷编写,第4章和第5章由周志伟和孟献梁编写,周敏参与编写了第3章和第6章的部分内容。全书由万永周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京工业大学周志伟、常州大学魏科年两位老师的帮助,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向两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也向为本书编写做出贡献的其他教师表示感谢。
  本书得到了中国矿业大学“十三五”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学识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