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用户体验——贯穿产品设计的思路》[88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研磨用户体验——贯穿产品设计的思路》[88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研磨用户体验——贯穿产品设计的思路 pdf下载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出版年 2022-06
页数 390页
装帧 精装
评分 8.7(豆瓣)
8.99¥ 10.99¥

内容简介

本篇主要提供研磨用户体验——贯穿产品设计的思路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研磨用户体验 : 贯穿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实践》适合的读者有:技能库已经建立,但是缺乏思维框架和理论指导的UX/UI/产品设计师;希望能够更加系统化了解设计流程,更有效地指导产品策略工作,或是希望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的产品经理、运营人员;其他设计领域希望了解体验设计的从业人员;希望通过体验优化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或政府机构的决策者


内容简介

《研磨用户体验 : 贯穿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实践》结合优秀产品案例,以产品设计方法为框架,从提出问题、展开研究再到设计开发、产品迭代,为读者提供实用知识,同时分享设计管理与领导力的方法与经验。

《研磨用户体验 : 贯穿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实践》还包含嘉宾访谈,通过亲身经历分享职业经验与行业洞察,为读者提供多角度观点。最后的附录总结了实操性工具箱,并附上书单以便读者查阅。


作者简介

王雪诗,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在校期间曾获学院国际生金额奖学金之一的马可波罗奖学金,是琢磨琢磨科技和凯诺空中设计课的创始合伙人。

曾获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2018年)、G20青年企业家联盟菁英人才、APEC创变者称号。从事设计和用户体验的教育、创意设计领域的企业服务和数字化战略领域咨询。她教授过的学生遍布哈佛、哥大、宾大、UCL等世界名校和各个知名互联网企业。同时,在体验设计领域具有颇多经验,她曾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设计和用户体验咨询,并曾任职于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目前投身于消费领域的创新创业。

曾编著《新设计书·奇想1》和《新设计书·奇想 建筑》,合著有《在哈佛遇见更好的自己》。


目录

第一章 共情、探索、定义 / 1

行为来源于场景,场景来源于故事 / 2

“知识的诅咒”,抛开专业,回归无知 / 7

“无障碍的影响力远比你想的要大”

—对话谷歌无障碍设计主管夏冰莹 / 14

研究的终极目的:提出正确的问题 / 19

好的设计师应该特别能讲故事

—对话爱彼迎资深设计经理王莹 / 25


第二章 将想法转化成可感的产品 / 33

功能不是目的,价值才是 / 34

鼓励更多的点子,而不是“正确”的点子 / 41

最小可行产品快速验证 / 49

玩具设计的匠心和初心

—对话MGA Entertainment玩具设计师祁梦媛 / 54


第三章 测量、验证并持续迭代 / 59

敏捷设计开发工作流 / 60

如果你无法测量它,你就无法管理它 / 71

用户参与的产品设计 / 82

设计师赋能企业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对话VMware产品设计师韩雨栩 / 88


第四章 好的产品是成就用户 / 93

不是更好的产品,而是更好的用户 / 94

帮助用户成就卓越 / 99

平衡企业和终端用户需求,最高效帮助客户成功

—对话SAP设计经理韩梦箫 / 107


第五章 设计管理与领导力 / 113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理解公司业务? ? / 114

如何组织一次高效的设计讨论会? / 118

如何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 / 122

如何招募体验设计师? / 130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 / 135

发挥设计领导力

—对话福特汽车创新和设计实验室资深经理孟夏 / 138


附录一

工具箱 / 143

发现阶段 / 145

定义阶段 / 152

发展阶段 / 161

交付阶段 / 168


附录二

推荐书单 / 173


前言/序言

“设计思维”“精益设计”“快速迭代”“迅速试错”……这些对科技行业从业人员早就不是什么新鲜概念,甚至传统行业也在强调“互联网 +”,用“互联网思维”产生颠覆式创新。在科技行业中被强调的设计思维方法论萌芽于学术界,在知名设计咨询公司 IDEO 的 CEO 和董事长提姆·布朗(Tim Brown)的推广下为工业界所广泛采纳。在他看来,“直接观察人们在生活中的需求,以及他们对产品的生产、包装、推广、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喜恶,通过这些观察结果来推动创新”就是设计思维。值得一提的是,设计思维的语境不是只针对设计师群体而言,更是面向更加宏观的商业目标的成功。从客户价值和市场机遇出发,企业运用设计思维的方法发展企业战略、取得持续成功,而单一的管理学并不能创造企业的创新产品,这也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都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课程设置在了商学院体系之下的原因之一。

设计思维将商业变革作为目标,最终要具体落实到用户体验设计上。不论企业是提供了产品,或者提供了服务作为产品,都是把“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作为基本原则。体验设计是如

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一个传统行业的退休人士在遭遇令人不满意的服务时都会脱口而出:“这家店的体验真的是太差了!”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我们可能会经常听到的一个设计原则就是,当产品流程出现问题时,要让用户了解这不是他们的问题,减少用户的挫败感。这种心理是源于科技产品的高门槛,它代表着先进。在以前会使用计算机是极少数专业人士的专利,因为其需要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所以当用户遇到使用问题时,大多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像你第一次吃法餐,用餐礼仪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种门槛,你不会因此责备法国餐饮文化,但是现在当你遭遇网页崩溃或者点击某个按钮没有反应时,大多数人往往第一反应是这个网站 /App做得不好,而不会像有些提示 bug 的页面写着“网页崩溃了!这不是你的问题,我们正在抓紧抢修”。现在的用户不会觉得这是自己的问题,因为用户对科技产品的使用已经非常娴熟了。

设计领域的经典著作《日常的设计》(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就是这样从日常出发来思考设计的。当我刚入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既有怎么我没想到的顿悟,又有设计就是这么自然而然的事情的感慨。体验设计面向的对象是“人”,对于我们提供的产品有需求的人就是我们的“用户”,人人都是用户,人人也可能成为体验设计专家,人人也可能成为产品经理。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普及也对精细化研究、设计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这也是设计师们的福音,就像《驱动力》一书中所说的,在 20 世纪后半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所谓的“左脑能力”,即逻辑分析能力、线性思维能力等,但是现在一个纽约的会计师的工作可能会被一个马尼拉的会计师所取代,因为后者的薪水可能只需要前者的一半。大量重复性、经验性的劳动也在被机器和算法所替代。当然现在“左脑能力”仍然非常重要,但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右脑能力”也就是创作力、共情力、沟通力、全局思维能力等代表的工作才是未来的趋势,这也是生在这个时代,设计师们的幸运。

数字化为设计者和生产者们带来的思维转变在于,我们不再或者很少受限于实际生产环节,不必再为生产失败带来的巨大成本损失而苦恼。然而试错成本的降低给设计者们带来的也不全然是创造的兴奋,你是不是也有设计稿被永远封存在了硬盘里,也有永远在等待下个排期的产品文档,也有刚上线没有几天就被迭代掉的设计成果?

你的设计努力似乎再找不到踪影。不仅是客户和领导,公司中的每个人似乎都能从“用户”的立场对你的设计头头是道地、指手画脚一番。本书并不是要为你在公司和学校的方案辩论中提供理论依据,以便获胜。毕竟用户体验不是雄辩者赢(当然我相信会有这样的帮助),而是帮助你形成思维框架、养成体验设计的思维习惯,当你的客户和老板来给你提出各种各样需求的时候,可以消化、讨论、辩证地应对,非专业出身的需求方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形成基本概念,不要让“领导意志”淹没了科学方法。

本书的每一章除了实例分析,还引入了对话采访。这些受访嘉宾从他们的实践角度出发,分享了经验和建议。从我接触体验设计开始,国内似乎一直都会拿美国硅谷作为行业标杆,介绍硅谷经验方法的案例与书籍也层出不穷,一些在海外行得通的商业模式会被直接“Copy to China”,产品定位就是“xxx in China”。但是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经过几代的演变,在商业模式、产品创新、设计方法论、数据算法等方面都在不断赶超美国,我们看到了像 Tik Tok 这样可以占据美国年轻人心智的社交产品,也看到华为、vivo、OPPO 在海外市场热销,曾经的“对标某某美国产品”的宣传语已很少见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出海模式大热,人工智能学术文章发表数量也在 2021 年首超美国……在进步的路上,我们不仅创造着适合中国用户的产品,也更加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式创新会更占据主流市场,这也是体验创新的机遇。

目标读者

在这本书中,我希望结合优秀的体验设计实践厘清一个体验设计思维框架,穿插实用的设计方法,给设计师或者相关从业者清晰的框架去指导设计方法、理解设计成果、有效迭代产品。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 技能库已经建立但是缺乏思维框架和理论指导的 UX/UI/ 产品设计师们;

● 希望能够更加系统化了解设计流程,更有效地指导产品策略工作,或是希望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的产品经理、运营人员等;

● 其他设计领域希望了解体验设计的从业人员;

● 希望通过体验优化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或政府机构的决策者;

● 热爱体验设计的伙伴们。

读者反馈

个人能力所限,书中出现的错漏之处难免,很欢迎读者朋友指出!希望一些观点可以激发讨论,读者可以通过邮箱 duy@tup.tsinghua.edu.cn 留言。

致谢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你们是我不竭的奋斗动力;

感谢我的学生曹心怡绘制了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插图,相信你未来可期;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杜杨老师、栾大成老师,你们让本书成为可能;

感谢积极分享的采访嘉宾们(按姓氏笔画排序):王莹、祁梦媛、孟夏、夏冰莹、

韩雨栩、韩梦箫,你们的分享会让读者们受益匪浅;

感谢所有将自己的事业奉献给体验设计的同仁们,你们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