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日浦勇著的《自然观察入门(认识花鸟虫鱼)》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探询自然奥秘的基础指导手册。循着一年四季的顺序,以花鸟虫鱼的生活习性乃至山川河道的风貌发展为出发点,作者结合亲身实践经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丰饶多姿而又井井有条的自然图景。
从不知疲倦的蜻蜓,到热衷捕猎的伯劳鸟;从色彩绚丽的酸模,到便利农人的紫云英,本书构建了一个小小的私人世界,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就是那个耐心的导游——在展现美景的同时,更将窍门和捷径倾囊以授,引导我们自己去探寻,去发现,去创造与领悟。
本书构建了未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城市居民为对象,清晰地引领大家从身边观察自然,从观察中认识自然,从认识中找到我们自身。
精 彩 页:
OO章 春野之花
识花认草
一听到3月的声音,野花就要开始绽放了。上班或是出门购物的路上,无论在向阳一侧的路边,还是车站月台的角落,都能一眼看到直径仅仅5毫米却有着鲜艳色彩的小蓝花,在这适宜的时间里向你传达着强烈的信息:“春天来了。”你一定会歪着脑袋问道:“这是什么花儿呀?”
这种蓝色的小花儿叫婆婆纳,准确地说,是阿拉伯婆婆纳。虽然说繁缕比婆婆纳开花更早,但繁缕那小而素白色的花实在太不起HBT。
我想大家都知道蒲公英或者紫云英,但一定有很多人听到繁缕这样的名字就觉得奇怪,甚至还有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阿拉伯婆婆纳。我们习惯将它们都叫作“无名草”,但其实开满春野的每种花草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认识它们的名字,是进行自然观察的OO步,否则大自然就会与我们疏远,也不会再给我们讲那些具有深奥意义的故事了。
哪怕想认识一些身边的野花野草,能够依赖的工具也只有植物图鉴这类书了,但是这类图鉴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掌握。虽说可以很轻易地把野外遇见的野花野草与图鉴中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片作对比,但当你真的翻开一页去对比图片,尝试找到它们的名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上面列出的类似植物太多了,对于看到的植物到底是哪个种类、名字叫什么,你也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当你发现用不同的图鉴都鉴定不出来具体名字的时候,你的挫败感会不断加强,直到想要放弃。
这类图鉴对于想检索名字的初学者并不会有太多帮助。首先我认为,它们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有些模糊不清。在日本,从北海道一直到九州,即使将苔藓和蕨类这些低等植物排除在外,也有近4000种植物,想要将它们全部收罗进去,对于一本初级的图鉴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顶多也就500~1000种。由于受到这样的限制,这些图鉴的作者会想在书里收录各种各样能够代表日本的植物,比如长在鄂霍次克海边的盐角草,又或是生长在阿尔卑斯高山地带的驹草。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看一眼图片就能分清盐角草和驹草,那他们也不可能不知道身边的花草叫什么了,所以还不如列举繁缕和紫云英这些身边常见的植物。所以说,如果不考虑适合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刚开始学习自然观察就分散注意力去认识那些平时很难见到的植物,O后也只是浪费时间,越来越疲累,无心再去学习观察了。
季节也是很重要的。几乎没什么花儿一整年都开着。植物开花是有不同季节的,春天的花肯定不在秋天开。如果将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都收录到各自的图鉴中,而且尽量避免收录那些深山峡谷或者偏远地区分布的种类的话,查阅它们的名字一定会更加容易。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这种方便初学者使用的图鉴出版。
其次,书中经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使读者把时间浪费在查考这些术语上,譬如什么羽状复叶啊、伞房花序啊,又或是子房下位、披针形、花被片,还有托叶,等等。
再次,很多图鉴都没有告诉读者检索的顺序和方法,大部分人习惯依据自己看到的植物外观,通过直观感受来认定相对应的图片和种类,这种“看图认花儿”的方法让初学者慢慢习惯于凭感官直觉来判断种类。这在识别一些动物上可能还奏效,尤其是不少昆虫爱好者习惯记下昆虫图鉴里一些种类的特征,然后就能快速识别出野外所见昆虫的名字(这些会在本书第三章“河流中的生灵们”详细讲到),但是这在植物领域并不适用。
我自己不是植物分类专家,对于植物分类也算是个门外汉,平日喜欢向各种人耐心地请教一些问题,譬如从家门口的小孩儿那里打听一下,或者他会有比专家更通俗易懂的方法呢。在卷尾(表A至表E),我试着列了一些供初学者使用的小秘诀,这是我将濑户刚先生的诀窍加上我自己的经验而自创的一些入门方法。
P12-15
作者简介:
日浦勇,日本昆虫学家。1932年出生于日本德岛。1955年毕业于九州大学农学部农学科,就职于大阪市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更名为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馆后担任策展人。1983年10月18日逝世。著作有《穿洋越海的蝴蝶》《蝶临之道》等。
目录:
引言
春之伊始
推荐地图
OO章 春野之花
识花认草
花和叶——基础知识
实战
常见种类识别
第二章 紫云英
紫云英在哪里
紫云英的植株
第三章 顺流而下
溯水渠而上
第四章 夏野的树林和虫子们
虫子们的家
第五章 扫墓的生态学
墓地——沙漠的微缩景观
第六章 秋去冬来
蓄水池的周边
略长的卷尾语
附录一:检索表
附录二:图版目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