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数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李文昊,郑艳社会科学教育科学书籍》[93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信息技术数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李文昊,郑艳社会科学教育科学书籍》[93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信息技术数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李文昊,郑艳社会科学教育科学书籍 pdf下载

出版社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年 2018-08
页数 390页
装帧 精装
评分 9.4(豆瓣)
8.99¥ 10.99¥

内容简介

本篇主要提供信息技术数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李文昊,郑艳社会科学教育科学书籍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商品参数

信息技术数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曾用价 59.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开本 16
作者
装帧 平装
页数 303
字数 462000
ISBN编码 9787030578167


内容介绍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至关重要。本书从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着手,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三个维度进行剖析,zui后对情境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学习型教学模式及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在实际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实践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学习者能完整地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整套流程,从而熟练运用在课程教学设计中。

目录

目录
diyi篇 教学设计概论
diyi章 走进教学设计 3
diyi节 教学系统与教学设计 3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发展 8
第三节 有效教学设计的四原则 11
第二章 教学设计基本过程 20
diyi节 分析阶段 21
第二节 设计阶段 23
第三节 开发阶段 28
第四节 评价阶段 29
第五节 面向教师的ID4T模型 30
第二篇 基于三种维度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三章 基于方法的教学设计概述 37
diyi节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概述 37
第二节 讲授法及其应用 40
第三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应用 47
第四节 基于问题的学习及其应用 53
第五节 WebQuest及其应用 60
第四章 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概述 70
diyi节 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教学设计及其应用 70
第二节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的教学设计 79
第三节 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及其应用 83
第四节 基于创客空间环境的教学设计及其应用 91
第五章 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概述 100
diyi节 教学活动概述 101
第二节 探究型活动及其应用 105
第三节 交往型活动及其应用 121
第四节 艺术型活动及其应用 131
第五节 阅读型活动及其应用 135
第六节 情境型活动及其应用 140
第三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研析
第六章 情境教学设计案例研析 147
diyi节 情境教学模式概述 147
第二节 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研析 150
第三节 情境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152
第七章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案例研析 191
diyi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191
第二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研析 193
第三节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案例 195
第八章 探究学习型教学设计案例研析 214
diyi节 探究学习型教学模式概述 214
第二节 探究学习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案例 218
第九章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案例研析 243
diyi节 同课异构概述 243
第二节 同课异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245
参考文献 302

在线试读

  diyi篇 教学设计概论
  本部分主要梳理教学设计的理论。diyi章从教学设计的定义到教学设计的发展,再到有效教学设计的原则,一步步地走进教学设计的天地。第二章详细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可以指导设计教学,除此之外还介绍一种面向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型—ID4T模型,通过了解不同概念下的教学设计,从而加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diyi章 走进教学设计
  diyi节 教学系统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系统
  1.系统
  系统是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由这些相互依赖的部分结合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且结构稳定的有机整体。一台机器、一个学生、一门课程、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小到微观粒子,大至宏观宇宙,都可以作为系统。系统论认为系统与其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依赖、相互协同、动态发展和可控制的。彼此依赖是指系统里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从系统中分离出来,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结构;相互协同是指系统里的要素共同起作用,单一要素所起的作用比不上所有要素能实现的功能,即整体作用要大于各部分之和所起的作用;动态发展是指系统里的各要素会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可控制是指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规则,这些要素对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外建立系统与应用环境之间的协议。这些特点对我们理解教学系统和教学设计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系统要素
  从系统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构成系统的要素至少有两个。系统论认为世上的万事万物组成系统并且被包含在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系统是有层次的,它的大小也是相对而言的,一个系统相对于高一层次的系统而言就是子系统。人类社会就是宇宙天地的一个子系统,而教学活动是人类社会子系统中教育领域的子系统。我们把研究教学活动的这个系统称为“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属于系统,拥有系统的一切特征。对于教学系统要素的认识,虽然近现代学者大多用系统观来研究教育中的各种现象,但是由于观察者和研究者的需求不同,对其划分也不尽相同。
  教学系统包含两大部分,一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个是教师的教授过程。教学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展开的,这两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zui早期对教学系统要素的认识认为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部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具的不断更新,教学系统中又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一关键性要素(图1-1)。教师通过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学媒体从教师那里接收教学内容,信息在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流动。
  杨开城认为教学系统四要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将教学系统分解的方式太过直接,其分解后所形成的系统结构不能解释系统的功能。他主张突破“教+学”的限制,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研究教学系统。以下利用活动理论来重新解释教学系统各要素。
  活动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们创立的完整理论,它的前身是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后来在20世纪40年代由列昂捷夫发展而来,是苏联心理学家们创立的完整理论。活动理论是主要研究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人的活动的一门交叉理论。活动理论中要分析的基本单位就是活动,而活动系统包含三个核心成分(主体、群体和客体)和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图1-2)。图1-1教学系统的一般结构模型图1-2活动系统
  1)主体是活动中的主要执行者,是活动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如教学系统中的教师。
  2)客体是活动系统中主体想要改变或影响的对象,如教学系统中的学生。
  3)群体是指在活动发生时,活动的主体所在的群体。也就是说,活动的主体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如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所在的班级。
  4)工具包括抽象的工具和具体的工具。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活动必须要以工具为媒介。对学习者而言,某种思考的方法或者解题的规则属于抽象的工具;而纸、笔、教材、教学媒体等属于具体的工具。
  5)规则是指社会水平和群体水平的法律、标准、政策、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规范以及个体水平的信仰和价值观等。活动主体必须遵守群体制定的规则,同时又可能改变群体的规则。
  6)劳动分工是指在需要共同达到某种结果的情况下,对群体中的成员分配不同的责任。
  因为教学是一种活动,所以教学系统也可以看作是有特定目的的人类活动系统,活动系统中所包含的六种成分在教学系统中也有同样的体现。活动系统中的规则和劳动分工,使我们摆脱了对教学系统单一的逻辑认识,它丰富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活动理论的角度出发,教学系统是一个学生活动的有机体,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序列。构成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分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交互过程、学习成果、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活动规则(图1-3)。图1-3学习活动的概念模型
  学习目标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活动,而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学习任务开展的,在这个开展的过程中,学习任务可以分解成一系列交互过程,这其中就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支持,并且由此产生具体的学习成果。当然,整个学习活动都必须在某种活动规则下进行,活动规则包括交互规则及zui后的学习成果评价规则。
  从活动理论的角度来看待教学系统,可以将整个教学活动分解成具体的操作,但并不是固化每一个操作步骤。教学的过程是复杂的,任何的教学方法、策略手段都无法适应所有的教学情境。因此,在理解教学系统的时候,要从多角度来分析系统中涉及的每一个要素。?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界定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通常也被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开发。由于参与研究的人员背景不同,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关于教学设计,简单列举几个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其内涵的理解和定义。
  肯普以教学设计的系统特征为侧重点,认为教学设计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规划或计划的过程(肯普,1994)。
  梅瑞尔在其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中,以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为侧重点,认为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的坚定基础上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技能,而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创设和开发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帕顿则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中提出,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是设计科学家庭中的一分子。探索满足人类需求的科学原理及应用是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解决学生学业成绩存在问题的措施进行规划的过程(帕顿,1989)。
  侧重教学设计的过程或程序的国内学者乌美娜和何克抗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乌美娜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何克抗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规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2)。
  通过分析这些定义,不难发现,目前对教学设计的理解还是侧重对过程的设计(如何分析前期任务、如何有效地编写目标、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以及如何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是教学设计中zui基本的。
  本书教学设计的定义是教师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规划、实施和评估教学过程的一系列的步骤。进行教学设计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积极主动性,用自己的创造性克服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步骤,而是在具体的学与教的环境下不断演变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特点
  我们能从这些定义中归纳出教学设计有哪些特点呢?教学设计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从而优化教学的设计活动。它是一门设计科学,同时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它的特点如下。
  (1)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设计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的一门设计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们把教与学的焦点放在学习者身上,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行为表现。
  (2)应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系统中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系统的方法来分析教与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