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STC系列KeilC工程实验》[21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STC系列KeilC工程实验

  • 出版社:京东图书自营官方旗舰店
  • 出版时间:2017-11
  • 热度:11663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模拟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数字电路的设计、Keil C语言的基础语法、产品原理图的设计和PCB制作、单片机的硬件程序开发、PC机端的应用程序开发。作为电子设计入门教材,本书从单片机实际项目要求出发,介绍了STC12C5A60S2系列51单片机,涉及实际项目开发中的所有环节,让学习者能够开发出demo(演示)级别的电子产品,能直接进入单片机应用项目实战环节。

本书内容丰富,代码完整,实用性强。具体内容安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力求做到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单片机课程入门教材,也可作为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等的参考书,还可作为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等的单片机开发实践课

教材。


目录

第1章 模拟电路基础
1.1 三极管简述
1.1.1 电流放大
1.1.2 开关作用
1.1.3 开关应用电路与分析
1.2 MOS管简述
1.2.1 MOS管的开关应用
1.2.2 MOS管的防反接保护电路
1.3 TTL、CMOS、RS232的电平区别
1.3.1 TTL、CMOS和RS232的电平标准
1.3.2 TTL与CMOS混合电平
1.4 电压比较器
1.4.1 简单电压比较器
1.4.2 滞回电压比较器
1.5 迟滞电压比较器的设计
1.6 运算放大器
1.6.1 差分放大器的电路模型
1.6.2 理想运算放大器
1.6.3 集成运放的基本组态
1.6.4 输入信号分类
1.6.5 运放制造的工艺分类
1.6.6 运放的主要参数
1.6.7 运放单电源供电

第2章 Keil C51程序设计基础
2.1 数据类型
2.2 位与数据类型
2.3 变量的存储类型
2.4 Keil C51运算符
2.5 标准C预处理器
2.6 C程序的常用语句
2.7 数组、函数和变量作用域
2.7.1 数组
2.7.2 函数
2.7.3 变量的作用域
2.8 工程代码的管理

第3章 STC12系列单片机存储器
3.1 引言
3.2 STC12C5A60S2系列单片机管脚图
3.3 STC12C5A60S2系列单片机简介
3.4 STC12C5A60S2系列单片机管脚说明
3.5 程序存储器
3.6 数据存储器
3.6.1 内部RAM
3.6.2 外部扩展RAM
3.6.3 内部扩展RAM
3.7 特殊功能寄存器

第4章 时钟、复位和低功耗
4.1 时钟源
4.2 外设时钟
4.3 复位
4.3.1 外部RST引脚复位和上电复位
4.3.2 外部低压检测复位
4.3.3 看门狗复位
4.3.4 软件复位
4.4 冷启动与热启动
4.5 STC12C5A60S2系列单片机的省电模式
4.6 低功耗应用实例

第5章 单片机开发环境的搭建
5.1 单片机与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流程
5.2 Keil开发应用工具
5.3 USB转串口设备驱动程序的安装
5.4 利用STC-ISP软件将HEX文件下载到单片机

第6章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
6.1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结构与模式
6.2 输入/输出控制
6.3 3 V/5 V混合供电的I/O口互连
6.4 内存扩展
6.5 串转并与并转串
6.6 I/O应用
6.6.1 应用电路1
6.6.2 应用电路2

第7章 中断系统与外部中断
7.1 引言
7.2 中断结构
7.3 中断服务程序
7.4 应用实例

第8章 定时器/计数器
8.1 定时器/计数器的相关寄存器
8.2 定时器/计数器工作模式寄存器TMOD
8.3 定时器/计数器0
8.4 定时器/计数器1
8.5 定时器初始值与溢出时间
8.6 定时器溢出标志位
8.7 应用实例

第9章 串口通信
9.1 设备间的通信方式
9.1.1 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9.1.2 异步通信
9.1.3 异步通信协议
9.2 串口结构
9.3 SBUF的区别与使用
9.4 串口1的工作方式
9.4.1 串口1的工作方式0
9.4.2 串行口1的工作方式1
9.4.3 串行口1的工作方式2
9.4.4 串行口1的工作方式3
9.4.5 波特率误差
9.5 串口中断
9.6 多机通信
9.7 串口2的使用
9.8 应用实例

第10章 PCA与PWM
10.1 与PCA/PWM应用有关的特殊功能寄存器
10.2 PCA中断结构
10.3 PCA模块的工作模式
10.4 应用实例

第11章 模/数转换与数/模转换
11.1 A/D转换和D/A转换的主要参数
11.2 A/D转换原理
11.3 D/A转换原理
11.3.1 R-2R电阻网络电流式D/A转换
11.3.2 R-2R电阻网络电压式D/A转换
11.3.3 PWM式D/A转换
11.4 单片机A/D转换器的结构
11.5 与A/D转换相关的寄存器
11.6 ADC中断
11.7 A/D转换典型应用线路及实例

第12章 I2C协议与24WC02
12.1 概述
12.2 I2C总线的数据传送
12.3 数据传送格式
12.4 CAT24WC02
12.4.1 管脚配置
12.4.2 从器件地址
12.4.3 芯片指标
12.4.4 写操作
12.4.5 读操作
12.4.6 应用实例
12.5 单片机内部集成的E2PROM
12.5.1 IAP及E2PROM相关寄存器
12.5.2 应用实例

第13章 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
13.1 引言
13.2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PCB制作

第14章 利用VC#开发串口助手
14.1 .NET Framework开发平台简介
14.2 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
14.3 串口调试助手的开发
14.4 使用SerialPort类的方法
14.4.1 程序定义
14.4.2 使用SerialPort控件
14.5 串口调试助手的功能及其实现
14.6 跨线程更新UI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目前单片机与C语言的本科实验教材大多只是对单片机原理和C语言编程实现进行讲解,尽管有的还有配套视频,却没有按产品开发所需的技能进行培训。对于一个真实的单片机开发项目而言,要求的不仅是对单片机原理的学习和编程实现,还必须有产品、有实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级的产品。

本书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的系列教材,从本科增强型STC12系列单片机的实际教学和实验中总结而出,定稿前已经过几届学生的使用。作者在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资料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完善。本书内容分14章,第1章为模拟电路基础,介绍了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开关的应用方法,常用运算放大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数字电路中逻辑电平的定义。第2章为Keil C51程序设计基础,介绍了Keil C51的语法和常见的句式结构。第3章为STC12系列单片机存储器,主要介绍了STC12C5A60S2系列单片机的引脚、外设、存储器以及特殊功能寄存器。第4章为时钟、复位和低功耗,主要介绍了STC12增强型单片机的时钟源的使用,列出了单片机复位启动的种类以及低功耗的模式。第5章为单片机开发环境的搭建,主要介绍了在Windows平台下搭建STC12单片机开发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其中包括Keil C IDE的安装、USB转串口的使用以及HEX文件下载至单片机的方法。第6章为单片机的输入/输出,主要介绍了与I/O有关的特殊功能寄存器以及管脚模式的分类与配置,给出了5 V与3 V混合互连的方法和双向电平转换电路,最后列出了数码管显示的完整代码。第7章为中断系统与外部中断,首先介绍了单片机的中断系统与结构,然后给出了外部中断0和外部中断1的程序实例。第8章为定时器/计数器,给出了单片机内部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模式和初始值的计数,介绍了定时器溢出的查询方法和中断方法的应用程序。第9章为串口通信,主要介绍了串口的工作方式和波特率的计算方法。第10章为PCA与PWM,首先给出了与之有关的寄存器,然后介绍了4种工作模式的寄存器配置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程序例程。第11章为模/数转换与

数/模转换,首先介绍了ADC与DAC转换的主要参数以及各自的原理与方法,接着介绍了STC12系列单片机内部自带ADC的相关寄存器与使用方法。第12章为I2C总线协议与24WC02,主要介绍了I2C协议的时序与掉电存储24WC02的使用方法,接着介绍了STC12系列单片机内部自带的数据Flash即E2PROM的相关寄存器与使用方法。第13章为Altium Designer软件的使用,介绍了原理图、原理图库和PCB的生成,以及PCB库文件的新建与使用方法,完成了单片机最小系统板的制作,并简单介绍了常用封装名称和尺寸。第14章为利用VC#开发串口助手,主要介绍了利用Visual C# 开发Windows程序的方法,以串口调试助手为实例,给出了跨线程更改控件的方法。

本书主要由代少玉、吴兴林、宗靖国编写完成。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物理实验中心全体教师、兄弟院校和芯片厂商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本书有些内容也参考了互联网的帖子,在此对发帖人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

实验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长期任务,加之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业务水平有限,书中介绍的新方法、新观点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同行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

意见。

代少玉、吴兴林、宗靖国

2017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