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优秀传统工艺活态传承路径与典型案例研究 |
作者: | 刘爽著 |
定价: | 40.0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10-01 |
ISBN: | 9787563967971 |
印次: | |
版次: | |
装帧: | |
开本: |
内容简介 | |
优秀传统工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优秀传统工艺的传承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传统优秀工艺的传承来说,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其活态传承。本书不仅对传统工艺的活态传行了相关理论研究,还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典型案行研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目录 | |
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 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的界定 第三节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意义 第二章传统手工艺的传统传承方式 节家庭传承 第二节师徒传承 第三节职业传承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 节传统手工艺衰落的原因 第二节传统手工艺的角色变化 第三节行业变革的专业化过程 第四章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 节传承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保护性传承方式 第三节产业开发传承 第五章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方法 节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界定和保护 第二节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条件 第六章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焦点问题 节手工艺鉴定问题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第三节传承与创新问题 第四节 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经营问题 第七章 芜湖铁画的活态传承 第―节 芜湖铁画概述 第二节芜湖铁画的主要手工艺 第三节 芜湖铁画的现代传承 第八章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活态传承 笫―节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概述 第二节 徽州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
前言 | |
工艺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成品的工作、方等。本书主要论述其中的手工艺。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就在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前,传统手工艺曾经和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历史显示,作为人类获取生存之道的“手”,它一直在寻找着替代品和延伸品,以使自己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而这种寻找的动机竟然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但当机器大生产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而来时,当机械化自动化代表生产力己经成为社会共识时,手工艺似乎就只能代表落后的生产力,似乎只能接受没落的命运了。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也会发现在热切欢迎并歌颂工业化的主流之外有一些质疑的目光审视着工业文明,并冷静地思考着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尤其是人的心灵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双手也许从辛劳中解放了,但心灵的桎梏和焦虑却并未减少,甚至似乎只增不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把温情却又不免哀婉的目光投向手工艺。在那些时刻,手工艺就代表了一种缓慢而优雅的生活方式,一种低耗的生产形式。而当人们厌倦了尾随工业化带来的标准化时,手工艺则被赋予了追求个性、崇尚的现代精神。 所以,在现代化高歌的时候,一直有一些声音在为没落中的手工艺唱赞歌,更有一些人行动起来,为手工艺的复兴而奔波努力。回现代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手工艺的保护一直在跟随着工业化的脚步,工业化蔓延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人开始思虑如何保护手工艺。保护手工艺与工业化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抗。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对冲。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传统手工艺,投身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但与19世纪中期英国兴起的手工艺运动有所不同的是,当下中国手工艺的保护被纳入一个更大更广的范畴—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的核心是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下,手工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传承的文化形式。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特质体现为手工生产、个性化生产、采用天然材料、具有地域民族风格等方面,更为深层的特性则是手工艺集中反映了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曾经的生产生活方式,承载了丰满的文化记忆。文化是手工艺保护的出发点,也是终点,但也是一个难点。 本书大部分内容是从活态传承出发,在传统手工艺传承理论下,结合安徽传统手工艺传承典型案例,展开对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研究。后一章则提到了传统工艺的代表——徽州民居。 本书共八章,约20万字,由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刘爽撰写。为了保证内容的丰富性与研究的多样性,笔者在撰写的过程中参阅了很多关于传统手工艺传承方面的资料,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
摘要 | |
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着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这些传统手工艺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它们在我国文化资源领域占据主要地位。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加关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传承方面的问题。 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探究和保护自然遗产及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被关注并被发现的,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也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行探索和保护的过程中被发现并被认识到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深入探究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我们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和回顾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遗产而做过的几个重要事件和举措。这些事件和举措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 (一)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概念的提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965年,美国倡导以国际各国之间相互合作的形式来保护“世界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产”,并提出并发布了有关“世界遗产信托基金”的建议案。 第二阶段,1970年,美国又将以国际各国之间相互合作为形式的保护“世界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产”这一倡议了《国家环境政策法》。 第三阶段,基于在阶段和第二阶段所做出的关于保护“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贡献,美国于1972年一步采取措施,发布了《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和《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并制定有关保护“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方面的相关公约,即《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公约》。《人类环境宣言》的主要观点是:将环境看作人类所享受的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即二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第四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pan>月16日,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并在同一天同一地点又颁布了《关于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建议案》。 至此,“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的概念正式形成,并在国际上开始流行。 事实上,除了美国所做出的努力外,当时的其他国家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它们共同促成了联合国对“保护世界遗产”这一项措施的重视。 东方将保护的众多遗产对象称之为“财”,分为“文化财”“有型财”和“无形财”等几种概念,这与美国所强调的“遗产”的概念形成鲜明对比。如日本和韩国,它们的一些重大举措也推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视,及其针对“保护世界遗产”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并且东方国家对“财”(遗产)的立法要早于美国。 187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日本就对“有形文化财”(即物质遗产)予以立法保护。1950年,日本又通过《文化财保护法》对“无形文化财”(即类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立法保护。这部法典扩展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将无形财产也纳入了保护的行列之中,是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重要的一部法典。这部法典将保护对象划分为8种类型,分别是史迹名胜、传统建筑物群、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埋藏文化财、民俗文化财、天然纪念物和文化财保护技术。经过试运行,1954年,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又对其内行了较大修订,该次修订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规定了无形财。无形财的特点就是具有“无形性”。为了使无形财更加具体化,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除将该项技术和其保有者一同列入了文化财并予以保护外,还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无形财行探索、研究和调查,全面地记录与之相关的情况,如历史、传承、现状等,并且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规章制度。随着第二版《文化财保护法》的使用,1974年,日本众议院文教委员会下设立的专业委员会又开始了对《文化财保护法》一步修改,终形成了1975的第四版《文化财保护法》。在第四版《文化财保护法》中,文化遗产被分为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这种遗产类型的划分是性的,它拓展了保护文产的范围,并对世界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