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提供决策与协同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本书基于 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以多元利益和决策主体需求为导向的公共安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战略政策研究及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从学术上讲,研究团队提出的框架、观点和建议是对公共安全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应急管理情报体系建设等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是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研究,有利于丰富公共安全学科、公安学和公安情报学等学科专业内容。从应用价值看,研究框架、观点和建议对于公共安全实战部门大数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是 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面向公共
安全决策需求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及政策研究
”(项目编号: 13BTQ017)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包括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
数据资源协同共享等的思想理论基础、概念内涵、
主要特点、基本类型、研究进展; 外公共安全
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数据资源的战
略政策实践与发展路径;公共安全决策的内涵、过
程、模型,公共安全决策能力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的关系,公共安全决策需求导向的大数据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框架;建议设立一体化的、以决策需求为
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的中央公共安全大数据工作委
员会,省、市、县公共安全机关设立相应级别大数
据工作委员会,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信息资
源开放共享协同机制,提出公共安全决策需求导向
的大数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等。
本书适用于应急管理、食药安全、社会公共安
全、危机治理等公共安全领域从事信息化建设、信
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大数据工作的实战人员,高等院
校公共安全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高等院校信息管
理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并可供对公共安全信息化
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对大数据分析工作感兴
趣的广大读者参考。
马德辉 博士, 副教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公安情报理论、公安情报分析、外国情报机构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编写、翻译教材、专著多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 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任《情报杂志》编委。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认识的进步及不足
1.1.2 建立体制机制
1.1.3 制定 战略
1.1.4 树立法治思维
1.2 研究价值
1.2.1 推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
1.2.2 实施 信息化发展战略
1.2.3 健全 公共安全体系
1.2.4 完善我国安全学科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
1.3.2 实地调研
1.3.3 专家访谈
1.3.4 会议交流
1.3.5 归纳演绎
1.4 研究内容
1.5创新之处11第2章 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想理论基础
2.1 公共安全思想理论
2.1.1 政策实践
2.1.2 思想观点
2.1.3 基本概念
2.2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2.1 兴起发展
2.2.2 理论观点
2.2.3 基本概念
2.3 公共安全信息资源
2.3.1 基本内涵
2.3.2 特点类型
2.3.3研究进展60第3章 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政策实践
3.1 国外战略政策实践
3.1.1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政策
3.1.2 大数据开发利用战略政策
3.1.3 政府数据资源开放战略政策
3.1.4 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政策
3.2 战略政策实践
3.2.1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政策概要
3.2.2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政策99第4章 决策需求导向的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框架
4.1 公共安全决策的内涵、过程、模型
4.1.1 公共安全决策的内涵
4.1.2 公共安全决策的过程
4.1.3 公共安全决策的模型
4.2 公共安全决策能力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4.2.1 公共安全决策能力及构成要素
4.2.2 公共安全决策能力的PSIR动力模型
4.2.3 公共安全决策能力的数理分析与实证分析
4.3 公共安全决策需求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框架
4.3.1 公共安全决策需求
4.3.2决策需求导向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框架147第5章 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制机制
5.1 知识密集型的公共安全大数据工作委员会管理体制
5.1.1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
5.1.2 我国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5.1.3 知识密集型的公共安全大数据工作委员会
5.2 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运行机制
5.2.1 公共安全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多元协同模式
5.2.2 培育公共安全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多元文化
5.2.3 构建公共安全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统一平台
5.3 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
5.3.1 评价指标
5.3.2 评价标准
5.3.3评价方法202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缺陷不足
6.3 研究展望206参考文献